崖柏品鉴网

探寻《倚天》中武当七侠的真正实力,全面剖析!

发表时间: 2024-09-12 09:36

探寻《倚天》中武当七侠的真正实力,全面剖析!

远桥之下泛莲舟,岱岩石上溪松流。

万仞翠山梨亭在,莫问声谷空悠悠。

如画般的诗句便是张三丰七大弟子之名,只因张真人几乎凭一己之力将武当推到了比肩底蕴深厚的少林一般高度,而他的七位弟子又武功高强,素有侠名,因此被江湖同道称作“武当七侠”。客观来讲,在张翠山的主剧情时期,七侠还处于“青涩期”,连最为年长的宋远桥最多也只能算是江湖上的二流高手,更不用提大概还不到二十岁、由大师兄代传武功的殷梨亭和莫声谷。

但是,武当功夫讲究的就是后发制人,越往后进展越快。到了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五侠(俞岱岩残废、张翠山已死)已经成长到一个惊人的高度,再往后不久的屠狮大会,更是比明教二使四王犹有过之。

那么以小说开篇到结束为时间线,这一时期武当七侠的各自巅峰是什么水平,巅峰实力的排名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第七位:俞岱岩

武当七侠虽然以兄弟相称,但年纪差距不小,所以早期武功强弱大体与他们的排序差不多,毕竟他们都没有主角光环,只能按部就班的修炼,所以年龄优势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内功修为,除非像张无忌那样,否则很难在数年甚至十几年内抹平时间造成的差距。

俞岱岩出场时三十岁出头,武功仅次于两位师兄,除非遇上明教二使、四王,少林空字辈高僧,否则一般人很难对他造成威胁,算是二流高手。尽管最终被殷素素所伤,但那种暗箭伤人的把戏天性正直的俞岱岩避无可避也无可厚非。最主要的是当时已经颇负盛名、甚至被誉为比之父亲不遑多让的殷野王(这种说法有些夸大了)尚且不如俞岱岩,所以就同期而言,四个师弟对比三哥存在明显差距。

但是俞岱岩残废了,即便后来被张无忌治好武功也无法恢复,所以早期出场的俞岱岩已经是他实际上的实力上限。从年龄上讲,张翠山自刎时和俞岱岩被废时应该差不多大,但是张翠山毕竟有天赋上的优势,所以愚以为按照各自巅峰来算,俞岱岩或许只能在七侠中敬陪末座。



第六位:张翠山

书中多次明里暗里提到张翠山是张三丰七大弟子中天赋最高的,虽然他大概率无法接任张三丰的掌门之位,但是传承和弘扬武当功夫的重任张三丰毫不避讳地指出应是张翠山之责,对此其他六位师兄弟毫无异议。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以张翠山为主的剧情中,他的武功至多超过同门的殷梨亭和莫声谷,毕竟两个师弟一个二十岁左右,一个才十多岁,而且还是宋远桥代师授艺。而宋远桥、俞莲舟和俞岱岩明显比张翠山年长,功力要深厚得多,所以即便张翠山天赋异禀,但在二十多岁时怎么也不可能超得过三位师兄。至于老四张松溪,或许张翠山能够与之一较长短,但是最多也就是这个水平。

按照我们开篇时所说,武当的功夫越往后进境越快,普通人修炼起来尚且如此,更何况天赋怪张翠山,可以预见,如果一切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张翠山早晚会超过四位师兄,成为张三丰之下的第一高手,甚至在张三丰故去后成为武当的战斗力担当,可惜,世事没有如果。

在冰火岛的十年里,张翠山或许依旧勤练武功,也确实进步不小,但是闭门造车和宗师指点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即便张翠山天赋再好也无法弥补,再加上他本就因为年幼而在内功修为上赶不上师兄,原本能够凭借时间逐渐缩短差距的可能性也荡然无存。

再度回归中原后,张翠山对大师兄的武功程度颇为赞叹,在他看来,当初他离开的时候,宋远桥远不如谢逊,甚至在王盘山张翠山一度认为谢逊比师傅都差不了太多。可是十年后宋远桥比谢逊已经不差多少,赶超只是早晚的事。而此时的张翠山即便自认已经缩短了与谢逊之间的差距,但在武当山却只能算是三哥之外最差的,对于这点,俞莲舟出言安慰,却没有反驳。

俞莲舟的安慰确实是有道理的,张翠山已经回归,早晚能把落下的进度赶回来,再加上天赋和师傅的宠爱,相信依旧有成为未来武当第一高手的可能。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张翠山自尽身亡了,这样一来实力也就停留在了张三丰寿宴时的水平。当时他已比不过几位同门,而在他故去后大家继续突飞猛进,可以说到剧情结束还尚在人世五位怕是已经达到另一个境界了。



第五位:莫声谷

莫声谷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大师兄宋远桥的年纪都够给他当父亲了,张翠山剧情时期他才十几岁,能够有不算小的名头可以说完全是托了几位师兄的福。

但是武当的功夫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而且即便张翠山的天赋出类拔萃,不代表其他六人就平庸愚钝,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莫声谷对战殷天正,以绕指柔剑法破了殷天正的招刺中其手臂,当然了,莫声谷也被殷天正的鹰爪功擒拿,若非手下留情,怕是就要当场饮恨,并且此前鹰王已经经历了连番恶战,所以此战能够看出莫声谷比之明教法王尚且存在一定差距,其实力大约略强于何太冲级别的人物,属于准一流水平。

其实这已经算是不易了,毕竟此时的莫声谷还不到三十岁,能够破了鹰王的招式足以自傲。只是这样的进步速度放在武当就不算出彩了,底子不如师兄们厚,进步也未必比别人快,所以莫声谷的巅峰实力只能高得过张翠山和俞岱岩,而若非这二位都出了意外,恐怕莫声谷就要一辈子在七侠中垫底了。



第四位:张松溪

张松溪笔墨较少,并且是以智谋闻名,总体展现不太多,但是光明顶之战却让人眼前一亮,证明了武当无弱者。在与殷天正的内力比拼中因多退了半步而认输,尽管当时的鹰王损耗不小,但武功在七侠中并不突出的张松溪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还是非常出彩的。

参考俞岱岩残废、张翠山身死,莫声谷一直吊车尾,后来又被宋青书杀了,所以即便只论光明顶之战时期的武功,张松溪就已经稳稳压制这三位同门了。而后来返回武当,势必又有增进,所以张松溪位居七侠中游还是比较恰当的。



第三位:殷梨亭

或许是因为影视剧的渲染,所以很少有人将殷梨亭视作高手,他的前半生一直纠结于儿女情长之中,再加上情敌杨逍武功出类拔萃,所以显得殷梨亭多少有些逊色。

但是儿女情长不代表荒废武功,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和师兄们的差距逐渐在缩小,中途被打断手脚也很快被张无忌治好,几乎没有造成武功的停滞,特别是在娶了杨不悔后,殷梨亭心结尽消,太极拳剑的造诣日益深厚。

由于围攻光明顶时,殷梨亭的目标是杨逍,所以未与鹰王交手,但是他当时的武功恐怕比四哥张松溪已经不遑多让,到了屠狮大会更是狠狠惊艳了一把。尽管化劲之法不如二师兄,却也只是稍逊半筹,而以太极剑法对战周芷若时,连俞莲舟都认为即便换了自己也无法做得更好,说明单就剑术造诣,殷梨亭已经出类拔萃,比之范遥、方东白、灭绝师太等剑术高手不遑多让,甚至犹有过之。

最终,殷梨亭和周芷若足足斗了二百多招,周芷若虽胜但是在张无忌看来也快要油尽灯枯,这样的实力怕是已经足以比肩谢逊、殷天正这个级别的高手了,加上当时殷六侠也不过四十左右岁,假以时日必然超过明教除张无忌外的其他人。

不过很可惜他是武当的人,直到全书结束怕是也只能算作七侠中的第三高手。



第二位:宋远桥

电视党几乎都认为宋远桥是七侠中武功最高的,但实际上宋大侠在张翠山重回武当时就已经未必算得上张三丰之下第一人了,而到了全书结束怕是只能算堪堪保住第二,若是再延续下去,有生之年怕是很有可能被六弟超越。

但是不可否认,宋大侠一直是高手,早在谢逊杀死空见的时候就已经享负盛名,谢逊曾想杀一个名头大的武林人士,当时就盯上了宋远桥。尽管当时宋远桥比之谢逊级高手相去甚远,但是短短十数年就已经不遑多让,这让张翠山颇为感慨。

照理说宋远桥和谢逊年龄相仿,为何早年不如谢逊?刚才我们说过,武当的武功越往后进境越快,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厚积薄发,也就是说前期主要是筑基,但是即便如此,宋大侠依旧是足以比肩各大派掌门的存在,甚至声名更盛。

光明顶一战,宋远桥不愿趁人之危,故而只与殷天正比招式,结果平分秋色,或许当时他的内力比鹰王还略逊,但真的打起来也未必会败,加上鹰王本就是足以比肩明教二使的存在,所以当时的宋远桥恐怕与谢逊已经不相伯仲,还要胜过戴绮丝和韦一笑,这样的水平足以在偌大的江湖排名前二十。

但是由于宋青书的问题,宋远桥产生了心魔,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有所影响是必然的,这也是他后来似乎武功停滞了的原因。实则合理看宋大侠后来依旧在进步,只不过幅度不再那么大,而在郁结难舒的情况下,怕是成就基本定型,所以我才会说若剧情继续走下去,怕是殷梨亭都要超过大哥了。



第一位:俞莲舟

俞莲舟完全是被影视剧耽误了,几乎所有版本中屠狮大会代表武当出战的都是宋远桥,为的是演绎宋大侠和宋青书之间的“父慈子孝”,实则当时最出彩的即便算上刚才提到的殷梨亭,俞莲舟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

在观察宋青书的招式时,俞莲舟就表现出超过范遥的造诣。范遥看了半天才想到破解之法,心里还拿不准,需要请教张无忌。反观俞莲舟,直接登场,三下五除二将武当逆子拿下。另外,俞莲舟由师傅虎爪手脱胎,自创十二招新招,名为“绝户虎爪手”,其威力连张三丰都大感惊讶,但是由于太过狠辣,所以告诫弟子不得轻用。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能够自创武功的皆为一代宗师,俞莲舟这套功夫属于半自创,故而至少已经是准宗师的水平。

屠狮大会上,俞莲舟通过周芷若大战殷梨亭看出了其武功弊端,之后以绝户虎爪手发难,当时周芷若的内心独白是“今日要死在俞二侠手中了”,于是使出九阴白骨爪准备同归无尽,最终被张无忌分开。周芷若的硬实力虽然不算绝顶,但起码当时参与屠狮大会的各派高手中也就只有张无忌稳压她一头,俞莲舟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放眼天下怕也能入得了前十,非明教二使四王所能比及,更是武当名副其实的张真人之下第一高手。

其实早在张翠山夫妇回归中原时,殷素素就曾称俞莲舟为武当第一高手,对此张翠山也认可,只是俞莲舟颇为自谦,还称自己资质愚钝,所以只能倍加努力。说起来,俞莲舟似乎是最像师傅的一个,起码未娶妻生子、醉心武学这件事就和张三丰如出一辙。




以上便是烛影对《倚天屠龙记》中武当七侠的武功水平及强弱排名的浅见,具体见仁见智,不当之处,望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