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走进莫高窟的沙漠画廊下篇——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发表时间: 2024-07-10 08:31

走进莫高窟的沙漠画廊下篇——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敦煌莫高窟,第158号窟,为了见证释迦牟尼涅槃,丝绸之路各民族汇聚一堂。正面横卧的涅槃佛,全长15米有余,莫高窟最大的涅槃佛。右腋朝下,迎来死亡的释迦牟尼,生前穿着的袈裟被折叠整齐,当作枕头,双眼微微张开、满脸微笑、神情安详,好似释迦牟尼生前,于说法之后假寐一般。

在横卧着的释迦牟尼身下,有一群人在演奏音乐。听到涅槃的消息后,特地赶来的末罗祖,他们是对佛教深深崇敬的古代印度人民,敲响腰鼓、翩翩起舞的男子。这番供养,据说一共持续了7天。

在释迦牟尼的脚边,聚集着尊崇佛教的诸国之王。左右带有侍者的汉民族的皇帝,身穿各种民族服饰,衣着华丽的西域各国之王。

在诸王之中,有的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有的割下自己的鼻子;有的割下自己的耳朵;有的将刀刃刺进自己的身体。

事实上,在中国西域,比如说,吐蕃回鹘,过去的匈奴,这一类的民族,在自己的国王,或者自己的父母去世时,作为一种表现自身悲痛的方式,把自己脸上的皮,真的皮,用匕首割开,然后扒下来,也有的会割自己的鼻子或耳朵,他们以此来表现自身的悲痛。这种风俗,在中国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同样的作品,在巴米扬,还有克孜尔石窟的涅槃佛那里也有出现。

激烈伤害自身的人们,这曾是丝绸之路人民表现悲伤的方式。

生活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西域人民,其伟岸的身姿,被塑造成了佛界守护神的形象。敦煌莫高窟,第194号窟,狭小石窟的深处,浮现出9尊佛像。以佛为中心排列左右的佛弟子,菩萨、天王、还有力士。

守护佛界的天王,四方之中,守护南方的增长天,身披施以华丽纹样的甲胄,守护北方的多闻天,头盔下一副愤怒的表情,一侧肩膀上配有狮子形象的铠甲。

唐代,在边境之地守护整个帝国的,是异族将军——蕃将。天王的造型便是模仿了蕃将的神态。

站立在两端的,两尊力士像。气魄雄浑的肌肉造型,阴影的部分被施以较深的颜色,增加了紧迫感。力士像,全身充满了力量。扎实地踩到岩石上。

吸取异国文化,充满着开放文化的唐代,当时以飒爽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女性。

在唐代,中国以往儒教文化的束缚被消弱。女性的个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享受流行衣着的唐代美人的形象,在莫高窟保存着。

第194号窟,现在尚未对外公开,安静佇立的菩萨,其表现的是唐代女性的面容。

似乎依然能令人感觉到其温暖的指尖,裸露的上半身披挂着丝薄的天衣。

另一边的菩萨身上穿的衣服,表现了当时京城流行的装束。菩萨那高耸的发髻,在当时,女性以梳各种各样的发髻为乐趣,发髻的梳法据说有上百种。

胸口大幅敞开,罩着袒露双臂的丝薄衣裳。在京城女子中间,这种装束曾十分流行。从菩萨的衣服上,仿佛可以听见唐代女官,衣服相互摩擦的声音。

追崇女性艳丽之美的风潮也波及到了佛的世界,人们不断地塑造出美丽的佛像。堪称巅峰之作的,便是第45号窟。

敦煌莫高窟,第45号窟,洋溢着细腻色彩装扮的石窟,正面排列着7尊佛像。强有力洋溢着美感的身姿,这些都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佛像。

一尊格外引人注目的菩萨像,歪着脑袋,充满女性气质的身姿。一尊在莫高窟号称美人的菩萨,金线织花锦缎的衣物下面隐约透见双脚。菩萨的身上,蕴含了被理想化的女性之美。

菩萨的艳丽与天王的强力,以及佛弟子的虔诚,烘托出佛的世界。

对于跪在这个石窟里的祈祷者,众佛倾注以充满慈爱的目光。

充满着活力,讴歌前所未有的自由风气的唐王朝。公元69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皇帝诞生了,她便是,则天武后。

由一个宫廷女官开始,通过各种谋略,最终登上权力顶端的则天武后。

另一方面,则天武后十分庇护佛教。她投下巨资,在龙门等各地建造大佛。其中一尊,便被建造在了敦煌莫高窟。

第96号窟,别名,九层楼。开凿于岩石绝壁之上的,一座巨大石窟。坐镇于九层楼里的,只有一尊佛像,通称北大佛。

高34.5米,比奈良大佛大出一倍以上。先将岩石凿出大致的轮廓⁧,再涂以粘土完成造型。其建造手法被称为“石胎塑像”。

北大佛,先后经历多次修复,始造于公元695年,可追溯至初唐。九层楼由上至下第三层,第七层(由下至上),这里平时不对外开放,于近处端详大佛的面容,真是难得一见的神情。

波浪起伏的头发,慈祥富态的脸庞,洋溢着充满慈爱的温柔。第96号窟,是莫高窟700余座石窟之中最大的。为建造大佛,当时投入了庞大的劳力和资金。

七世纪末,是以中国唯一的女帝著称的,则天武后的时代。则天武后自称是弥勒菩萨转世,于各地建造大佛。

莫高窟的北大佛,估计也是当时,由则天武后下令营造的。

阴历四月初四,为庆祝释迦牟尼的生日,九层楼前举办起了庙会。人们正在演奏的是长安古乐,长安古乐原本是在唐代宫廷演奏的,躲过京城战乱的乐工,散落于各地,其音乐在农民阶层中得以传承,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1907年,造访؜敦煌并目睹庙会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记录到:这是一年一度的盛会,敦煌绿洲的村民,多达几千人汇聚于这一圣迹。敦煌的善男信女,以异样的热情不断前来朝拜。感动斯坦因的祈祷景象,如今也丝毫未曾改变地延续着。

这一天,平日只能从正面膜拜的人们,被允许围绕大佛周围走动。人们围绕大佛走动,只为祈求一年里无病无灾。

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在那里,大佛承接众人祈祷,洋溢出温柔的目光。

西域文化经由敦煌传播至唐朝都城,又跨越海洋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日本曾派遣了,多达十几‏次的遣唐使节团。‌经过他们的双手,唐朝的众多物品被带到了日本。

现藏于正仓院的宝物超过9000件,其中不乏展现出浓厚的西域特征的文物。紫檀金细柄香炉,这是在佛教仪式中,僧侣拿在手中焚香的法器。

在唐代大为流行的,来自波斯的狮子形装饰,色彩鲜艳的颜料上,还镶嵌着水晶

螺细紫檀五弦琵琶,正仓院里收藏有众多的乐器,这把有5根弦的琵琶,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至宝。

五弦琵琶起源于印度,传至唐朝后得以完善。其实际演奏的风貌,被画到了敦煌的壁画上。

第220号窟,一边墙上画的是,乐师如来居住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乐师经变图。

据说能为世人解除病痛,带来现世利益的乐师如来,在唐代得到很多人的热情信奉。

在其前方,有翩翩起舞者,伴随着轻盈旋转的胡旋舞,身着来自西域的舞姬们的装束,甩弄衣裳,拖曳着头发。

在唐代,胡旋舞大为流行。据说杨贵妃也对这种舞蹈大为
倾心。舞者的左右,伎乐天们演奏着净土的音律。

伎乐天手持有众多从西域传来的乐器。箫、竖笛筚篥,击鼓者,同时也起到指挥整个乐队的角色。

格外引人注意的琵琶,现在琵琶的弦是4根,这是一把5根弦的琵琶。

五弦琵琶所演奏出的是怎样一种音乐呢?各种来自遥远西域的乐器,还有胡旋舞,其音色至今仍在沙漠之中回响。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那是一个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交锋,谋求领土扩张的时代。各国的探险家,曾向中亚进发,在此过程中,莫高窟的存在,迅速传遍了世界。

位于中国腹地的沙漠里,沉睡着大量的壁画和佛像,消息转眼间传遍各国,众多探险家陆续前往敦煌。

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莫高窟拍摄了几百张照片。

其中的一张,是第220号窟的照片。整个墙面被以单调的笔法画满了佛。

40年后,正在进行石窟修复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在这幅画的下面又发现了另一幅壁画。经过剥离后展现出来的,是唐代极乐世界的光景,第220号窟现在的尊容,阿弥陀经变图。

西方极乐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世界。于中央双手结印的阿弥陀如来,专注于救济众生之念,说法时的神态。

阿弥陀如来的周围聚集了众多菩萨,色调保留得格外完好的菩萨,这便是传说以宽大的慈悲救济众生的,观音菩萨。

镶嵌有各种宝石的首饰,配有宝珠的薄衣,娇艳的笔法反映出画工技艺的高超。

在莫高窟,唐代人画下了112幅极乐净土的风景。其中,第220号窟是最为初期的作品之一。莲花遍地盛开的极乐净土世界,边心想这一美景边去绘画,认为如此死后便能往生净土的净土教,当时广泛受到信奉,其画法则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变化。

敦煌莫高窟,第332号窟,那里绘有莲池与佛的景象。阿弥陀三尊五十菩萨图,这便是阿弥陀如来身处的西方极乐净土的风景。

于中央双手结印的阿弥陀如来,其周围,五十位莲花化生各自随意地端坐着。

所谓莲花化生,就是在极乐净土盛开的莲花上转生的人。婴儿的形象,端坐在半透明的莲花花蕾中的人。

传说根据前世的行为,人会有各种转生的方式。阿弥陀三尊五十菩萨图,其后,在莫高窟,遍地莲花盛开的极乐净土的风景,被人竞相描绘。

敦煌莫高窟,第332号窟,那里,展现有莲花池畔的净土世界。

人们对于净土的向往不断增强。根据净土教的说法,对于在生前积有很高的德的人,阿弥陀如来和众菩萨会来到身边,接引他去往极乐净土。

第321号窟,在石窟的正面,围绕着本尊,站立着佛弟子、菩萨、仁王。

其上方,西域传来的青金石颜料被大量使用,展现出一片艳丽的湛蓝。

阿弥陀如来迎图,祈求往生极乐净土的人们,阿弥陀如来会来接引。

嘴里衔着花枝的鸟,嬉戏之余,飞天们托曳着羽衣翩翩起舞,仿佛在迎接人们进入极乐世界。

探头张望的菩萨们,扭转着腰,以随意的姿态站立的菩萨们,如少女般的栩栩如生的身姿。菩萨们的周围,净土的清新之风吹送着。

在遥远的大唐帝国都流行的极乐净土图,在敦煌这里,画工们也竞相描绘。壁画的构图逐渐变得复杂,并产生了新的技法和中心思想。其中达到顶峰的,是第172号窟的两幅极乐净土图。

八世纪,唐朝最为繁盛的时期开凿的,第172号窟,夹着中央的佛,左右的石壁上,描绘有极乐净土的光景。

南壁上的,观无量寿经变图,所画的是阿弥陀如来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中央端坐着由众多菩萨围绕的阿弥陀如来,身后耸立有壮丽的楼阁。伎乐天们演奏极乐世界的音乐,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从眼前往里纵深,是一层一层的建筑,这种纵深,画工们以前所谓未有的联想表现了出来。这里运用了一种叫做“三远”的新技法。

表现向上看的感觉的“仰视”;表现出净土世界纵深印象的水平视线“平视”;然后,近处向下看的方式绘画“俯瞰”。

“仰视”、“平视”、“俯瞰”,分别使用这三个视点,便构成了叫做“三远”的技法。在西洋绘画的“远近法”登场的很久以前,在敦煌就已经确立了独自的技法。

为了联想并描绘极乐净土,这里例示了十六种方法。心里想着西方极乐净土,注视着渐渐西沉的太阳;看水或冰,幻想着如琉璃般剔透的极乐世界大地。

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表现那不曾谋面的净土世界,希望将极乐净土再现于人间的尝试,在日本也被保存了下来。敦煌壁画创作300年后建造的“平等院凤凰堂”,通称“阿弥陀堂”。如同凤凰展翅般佇立的建筑,便是以观无量寿经变图为原型建造的。

第172号窟,在南壁的正对面,画有另一幅观无量寿经变图。中央的阿弥陀如来和菩萨们,其近处是演奏音乐的伎乐天。

在粗重的笔法下,伎乐天表现出一种力量感。这与南壁上细腻的画风形成了对比,传说是由不同的画工队伍描绘的。

在伎乐天的前方,有一个正在奏乐的乐团。这是别处无法见到的,仅在这个北壁上描绘的情景。传说居住在极乐世界的、虚构的鸟类的舞乐,拥有鸟身人首的“迦陵频伽”在吹横笛。中央,同时拥有两个鸟身人首的“共命鸟”在跳舞。

印度传说里出现的“共命鸟”,传说有一只共命鸟,因嫉妒另一个脑袋的美妙歌声而对其下毒,结果剧毒传遍共有的身体,最终自己也死去了。给别人活路,就等于是给自己活路。传说共命鸟悟出了这个道理,便开始互相帮助,在极乐世界发出美妙的叫声。

第172号窟的南北壁画,这是画工们将技艺发挥到极限,在人世间孕育出来的极乐净土。

释迦牟尼死后,经历漫长的岁月,佛的教诲逐渐被荒废,末法的世界降临了。唐朝在繁荣的背后,末法时代已经来临的看法逐渐扩散。在人们中间,开始祈求拯救混乱世道的新佛的出现。

莫高窟,第321号窟,有一幅反映人们各种苦恼的壁画,十轮经变图。

当时,社会动荡蔓延,末法思想也在人们的心中蔓延开来,佛的教诲不久将荒废,混乱的时代即将到来。聚集到佛的身边来听其说法的菩萨和僧侣。

其中,有一些跪在佛前的身影,以僧侣的形象出现在人世间的菩萨,地藏菩萨

手中所持的宝珠,是地藏菩萨慈悲的显现。传说不仅是人世,同样会去救助落入地狱的人们的,地藏菩萨。根据十轮经的描述,地藏菩萨就是来末法世界救济众生的。

画在壁画上方的,持有宝珠的大手,从那里,美丽的鲜花和宝物,无限地倾注下来,据说这表现的是地藏菩萨无限的慈悲。

敦煌研究院的王惠民先生,他长年从事对十轮经变的研究。末法时代,人们遭遇到的各种苦难,火和水的灾难、疾病的痛苦,回应众生的祈求,地藏菩萨出现在所有情景当中,人们曾相信是这样。

现世的拯救,还有救济人们摆脱地狱的恐怖。莫高窟,第321号窟,回应末法之世的人们内心苦恼的世界,呈现在眼前。

极尽荣华的的唐王朝,开始显现即将终结的预兆。第六代皇帝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杨贵妃的亲族,政治日益混乱。

公元756年,当时的一名军事长官,安禄山点燃了叛乱的硝烟,也就是“安史之乱”。

另一方面,在青藏高原上,新势力“吐蕃”崛起。诞生于七世纪的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称王的时代,将佛教作为国家的基石,使之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吐蕃趁着唐朝西面防御的松动,将丝绸之路上的要冲逐个攻陷。敦煌也在11年的抵抗之后,终于落入其统治之下。

敦煌莫高窟第205号窟中留存的佛们,其中多数据说都被后来的伊斯兰教徒损毁,但那里仍然可以窥见唐代技术的高超,和希望将其继承下来的吐蕃的热诚。

第205号窟,那里浮现出9尊佛像,有的被损伤,有的则在原貌被严重损毁的情况下,依然承受着时间的沉重。

坐在中央的佛,面部被损坏得惨不忍睹。站在佛身边的僧侣的身影,是被称作“多闻第一”,听到释迦牟尼教诲最多的佛弟子,阿难

头部被损毁,无法目睹其表情。但从其身姿,仍可以看出其聆听释迦牟尼教诲的专注,品行廉洁。对面是被称作“头陀第一”,资历最深的弟子,迦叶

仿佛依旧活着一般的脖颈,曾经是以何种表情佇立在那里的呢?用小块碎布片拼接起来的“田相袈裟”,是以简朴为宗旨的僧侣服饰。连针穿过的针脚也被详细描绘。

在莫高窟堪称身姿首屈一指的菩萨像,体态丰盈的魁伟身躯,其宽广的后背,令人感受到温暖。被损伤的脸上,仍能看出柔和的表情。

佛像被塑造后,经过两个世纪,又增加了两尊天王像。一尊在甲胄之上披有颜色艳丽的丝物。另一尊天王像身披的,是一张虎皮。

当时,敦煌在吐蕃藏族的统治之下,信奉佛教的吐蕃,也参与进了莫高窟的营造。在吐蕃,对立有军功的武将,有国王赏赐虎皮的习俗。守护佛的世界的天王像,这便是过去身经百战的藏族英雄的形象。

公元845年,唐王朝末期,第十五代皇帝武宗,针对壮大到足以威胁国家的佛教集团,实施了大规模的镇压。4600余座寺院遭到破坏,26万名僧侣被迫还俗,财产被没收。对于政治经济,到人们生活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佛教,被严厉禁止。此后在中国,佛教再也没能恢复到唐代的辉煌。

远离唐朝帝都,在异族统治下的敦煌,遭遇佛教镇压的众多僧侣都逃到此地。曾经统治敦煌的吐蕃国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大肆推崇。

吐蕃不仅保护了之前建造的石窟,还新建了48座石窟。在第159号窟里,深深敬重佛教的吐蕃国王的形象,被保存了下来。

吐蕃统治时期石窟的代表作,第159号窟。画在入口左右两边的问答图,维摩经变图。

注视问答进行的人们,在人群前列,有一位人物被画得特别大,那便是当时统治敦煌的吐蕃国王。

头戴红色毛毯的冠,身披下摆很长的长袍,脚上穿着黑色皮鞋,腰间系着的皮带上插着剑,这是藏族的正装。

跟从在国王周围的侍从,这令人想到了吐蕃宫廷的风貌。为国王撑起华盖的人,为国王焚香的人,身穿长袖藏族服装的家臣,在给队伍带路。

吐蕃用武力从唐朝手中夺走了敦煌,讽刺的是,这一举动却使莫高窟免于遭受毁坏。

远离京城的沙漠中的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在不可思议的历史机缘之中,将其身姿定格了下来。

如今在这里,唐朝失落的辉煌依旧在呼吸。离开了唐王朝的统治,在敦煌,植根于当地的独特佛教文化,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花朵。

就在唐朝讴歌繁荣的时候,在青藏高原上,新势力正在崛起,那便是“吐蕃王朝”。

公元781年,唐朝爆发了史称“安史之乱”的叛乱。趁此机会,吐蕃起兵,逐个攻打丝绸之路的要冲。敦煌也落入了吐蕃的统治之下。此后的敦煌,经历坎坷命运的颠簸,走上了独自的道路。

九世纪中叶,有一个人在这里站了起来。第156号窟,那里是众多的莫高窟石窟中,讲述了一页历史的,最重要的石窟之一。

石窟的3面,围起来形成一幅行军的画面,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的石窟里首次出现了,同时代英雄的形象。将敦煌从吐蕃的统治下夺回的,张议潮。唐王朝对他的功绩赞赏有加,他洋洋得意地凯旋,被画成特别大的人物。

自敦煌之后,他将周边地区逐个夺回。身穿甲胄,手持长矛的士兵们,队伍由扛着大旗的士兵带领。

手持大鼓和喇叭,高凑凯歌的军乐队,和着军乐。高兴地翩翩起舞的人们,他们穿着长袖的藏族服装,终于摆脱了异族的统治,一副欢心雀跃的神情。骑着马整齐地前进着的卫兵,我们似乎能够听见其马蹄声。威风凛凛,凯旋的大将军。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佛的世界里首次出现的,当地英雄的形象。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佛的世界里首次出现的,当地英雄的形象。此外,祭祀现实中的高僧的石窟,也首次被建造出来。

敦煌莫高窟,位于北面画头的三层楼,在其第一层中,有着建造于唐朝末年的第16号窟,通往安放本尊的主室的甬道,在其墙壁上开凿出一个入口。

入口的对面⁧有一个石窟,2.8米见方的,小型石窟,安放在那里的僧侣的塑像,不同于其他的佛像,呈现出一个写实的形态。

如今依然守护着藏经洞的,一尊僧侣的塑像。底座上,跪着2头嘴里衔着鲜花的鹿;僧侣身后的背景上画着,手持团扇的比丘尼;手持手杖和手巾的女性在家信者;树上,挂着僧侣日常使用的,包和水瓶。于自然之中,坐禅修行的僧侣形象被定格在了那里。

从石窟中保留着的碑文上,我们知晓了僧侣的名讳,其名曰“洪辩”(原字上巧下言)。

他是九世纪,敦煌摆脱吐蕃藏族统治之时,建有功绩的著名高僧。

藏经洞,是专门祭祀为众人所敬仰的,高僧洪辩的影堂。承载着众多历史的,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洪辩的塑像,现在仍然安静地,继续着禅的修行。

十世纪伊始,唐王朝滅亡。中国本土迎来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此时成为敦煌的统治者的,是曹氏家族。

在敦煌周围,回鹘、吐蕃等各大异族国家崛起,并刀兵相见。在紧张的局势下,曹氏希望敦煌能够保存下来。敦煌莫高窟,第61号窟,展现出一片绿色的大伽蓝。

正面宽13米,纵深14米,开凿于十世纪的莫高窟最大的石窟之一。

呈马蹄形的须弥壇,这里曾经放置有,乘坐狮子的文殊菩萨的塑像。

文殊菩萨曾被认为会保护住在西域的人们,这里画有女供养人的形象。

营造这个石窟的敦煌豪族,曹氏家族的49名女性。站在最前列,被画得特别高大的女性,是从敦煌西面的,维吾尔族王‪室嫁到曹氏家族的公主。

维吾尔族特有的桃形发鬓,领口和袖口施有刺绣,被称作“匏”的袍子。额头和眼角贴有模制花瓣纸,这种妆容被称为“花钿”。

从玉的产地,于阗的王室嫁过来的公主。凤凰形的发髻上,也插满了无数的玉。

壁画上,也画有远嫁异族的曹氏的女儿们的形象。根据壁画上的题跋,这些身穿维吾尔族服饰的女性,便是远嫁异族的曹氏的女儿。

敦煌莫高窟,第61号窟,为远嫁异族的女儿们祈求幸福,为敦煌祈求平安,这里倾注了曹氏家族的心愿。

曹氏家族实行联姻策略,以求与周边异族保持密切关系。其结果,通过把来自西方的马和玉,运至东方的转口贸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十分尊崇佛教的曹氏,也为莫高窟的؜营造尽了一份力。培养当地的画工,使用取自敦煌周边的颜料,在大约100年里,营造了55座石窟。

第55号窟,面积约140平方米,高9米。曹氏时代石窟的特征,就在乎其巨大。

第55号窟,天井所展现出来的,以淡绿色为基调的壁画世界。中央有两条龙,龙在古代印度通常被画成佛教的守护神。

周围各种纹样连成一圈又一圈,装饰着天井上的世界。

营造这个石窟的当时,曹氏创设了营造石窟的专业团队,画院。关于颜料,在敦煌周边较易取得的铜绿色,被大量使用。于是,绿色的大伽蓝就此登场。

被画在天井的四个角落里的,四大天王,他们是东西南北,各守一方的神明。

守护北方的多闻天,左手上托着白色的佛塔;将箭搭在弓上,南方的增长天;东方的持国天,在这里被画成怀抱琵琶的形象;手里握着剑的,是西方的广目天

四大天王在巨大的石窟里坐镇,也是曹氏时代石窟的特征。

讲述当时人们,倾注于佛教的热情是何等高涨的文书,在莫高窟中被找到。

公元951年的12月8日,为了庆祝这个传说是释迦牟尼开悟的日子,人们举行了一个仪式。

当时在当地,有一种叫“社”的信教者组成。传说这一天,全社的僧侣都会出动。在莫高窟所有的石窟里,彻夜供上明灯。

皈依佛教的人们,即使再贫穷,也会倾囊捐助。能够名列于石窟的捐助者之中,是他们毕生的心愿。敦煌人民创造出了独自的佛教文化。

进入十一世纪,骑马民族攻入敦煌,终结了曹氏建立起来的繁荣时代。

十三世纪,征服了亚欧大陆的蒙古族元王朝,也吞并了敦煌。

元王朝的都城,大都,也就是现在北京。一名商人来到了那里,他便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马可波罗

他将敦煌的景象这样记述道:敦煌城内有许多寺院,各种各样的偶像被放得满满当当。人们带着大量的牧畜去那里祭祀,他们信奉并崇拜着这些偶像。即使统治者发生改变,敦煌人民倾注于佛教的热情,也不变地持续着。

当时,在莫高窟北区的边缘,一个石窟被建造了出来。入口处写有“秘密寺”的字样。

这里是除了部分限定的人员以外,连其存在都不能知晓的,特别的石窟。天井上画着的,是将藏传密教的觉悟境界圆像化的,曼荼罗

由土生土长的神明围绕组成的,神秘的佛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占据中央位置的,毗卢舍那佛。在密教里,他是象征万物中心的佛。

围绕着毗卢舍那佛,绘画有4块佛的世界。毗卢舍那佛东面所展现的,东方妙喜世界。

位于中央的是,阿閦佛梵语=Aksobhya“閦”音“矗”)。呈现出鲜艳蓝色的阿閦佛,蓝色在密教里,是可以击退佛敌的颜色。蓝色的阿閦佛,表现出全身断绝烦恼的形象。

阿閦佛的周围,画有众多的菩萨和神明。豁达的笔法线条,估计是从西藏请来优秀的画工创作的。不同于之前传入中国的佛教的,藏传密教的佛。

在这里,如今在西藏也多数已经失传的,古老密教的样式被保留了下来。4面墙壁上,画有密教的佛,守护尊,和守护佛教的,护法尊。装饰墙面的男女拥抱的像。这种男女结为一体的佛像,被认为能够生下各种神明。

周围,围绕着各种神态异样的神明,拥有鸟或野兽头颅的女神。印度土生土长的神明,被引入佛教,守护着佛。

第465号窟所展现的,各种神明与佛的世界。这一切,原本只有被允许入门的信者才能目睹。

将藏传密教奉为国教的元朝,敦煌也引入了密教,孕育出了新的佛教美术。但是,莫高窟也终将迎来落幕的那一天。公元1516年,取代元朝的明王朝,受到西方伊斯兰势力的侵袭,国境线向东后退,被遗留在伊斯兰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持续了千年的营造工程,至此落下了帷幕。

尽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着容貌,由各种民族对佛教不变的热诚所支撑起来的,敦煌莫高窟,与无与伦比的佛教美术宝库,在沙漠之中,进入了漫长的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