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珍贵藏品悉数登场:中国国家博物馆金、银、玉器篇

发表时间: 2024-11-02 02:25

珍贵藏品悉数登场:中国国家博物馆金、银、玉器篇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

博物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馆内藏品数量达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

玉龙——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约公元前4700年﹣ 前2900年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

玉龙长26.3cm,宽29.3cm,厚2.5cm,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球而成。头部长吻修目,体卷曲呈“C”字形、龙身大部光素无纹、身有一中孔。整体造型生动、制作精良,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成为彩绘,成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蜡体玉龙,它们应该是龙的原始形态。


神面形器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约公元前4500年一前3000年

神面形器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玉器之一。正面以阴线刻神面纹,圆眼内凹,下部雕一排长齿, 左右两端是变形的犬齿或翅膀。类似玉饰的侧边或背面都有穿孔,可以缝在织物上。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300年

壁是一种中心孔径小于外廓边宽的片状圆形玉器,是上古时代玉制礼器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璧圆象天”,但从考古现象上看,壁更可能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凤冠人形佩

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商人视玄鸟为图腾,拜祭玄鸟也就成为商人祭祖仪式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玄鸟”众说不一,或曰燕子,或曰凤凰。玉人祭拜时抚膺和蹲踞的姿态可能源于红山、凌家滩文化。人像足下有榫和圆孔,表明祭拜时需要将其安插在一个器座上,而人形佩本身可能是从早年的素面璜改成的。


覆面

战国

1954年 河南洛阳出土


汉 玉蝉


隋 钗(3件)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钗是束发用具,单股为簪,双‍股为钗。李静训(公元600年﹣608年),字小孩,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北周光禄大夫李敏之女,自幼被外祖母北周太后杨丽华养于宫中。隋炀帝大业四年殁,时年九岁, 杨丽华十分悲痛, 以厚礼葬之。1957年,李静训墓的隋代墓葬。


唐 嵌玉鹿纹铜带扣


唐 玛瑙花瓣盏托

盏托是为防烫手,安放茶盏的承盘,因其形似舟,又名“茶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较精细的饮茶法,敬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待客礼仪,茶具也随之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 出现了许多新器形,盏托即为其中之一。盏托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多为瓷制,也有金玉器材质的。


唐 花卉纹梳背

股梳梳背多作介字形、箕形、半圆形,唐代开始向横宽的半月形过渡。雕花玉梳往往是插在发髻上的妆饰,而非单纯的梳发用具。起初只是单插一梳,盛唐后逐渐增多,梳背的纹饰也日趋富丽华美。


宋 莲⁩瓣形冠

玉质发冠出现于五代, 是罩在男子发髻上的装饰,又称为小冠或矮冠。

宋《清异录》载:“士人暑天不欲露髻, 则顶矮冠。”


宋 玛瑙花口杓(杓是一种酒具)


辽—金 玉雕人物山子

秋山工艺

秋山玉多采用巧作技法,保留玉皮的黄色,来表现出秋天和虎、鹿、熊金黄色的皮毛,将深秋北方草原野兽驰骋、山高林阔的山林美景充分展现。在纹饰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采用深层、多层立体透雕进行雕刻,立体感非常强,生动鲜活。通过管钻、剔挖、翻卷、减地等技法,将玉之边缘修饰为锯齿状或者波浪纹,增加器物的美感,将独特的北方草原捺钵文化,浓缩在玉器之上。


金 玉簪花饰


金 双人像刀柄


金-元 菊花饰


金-元 山石卧虎摆


金-元 卧鹿纹饰

金—元 海棠花饰


金 玉簪花饰


元 水晶力士烛台


元 狻猊

元 双鱼花卉纹饰


元 凌霄花饰


明 铜嵌玉松鹿带銙


明 蜜蜡群猴摘桃纹坠

猴子摘桃的典故取自“白猿献寿”或“灵猴祝寿”,所谓千年白猿、王母仙桃都是长寿的象征。另外,“猴”与“侯”同音,象征官运,封侯拜相。所以猴子摘桃的艺术造型应该具有官运亨通,长命百岁的意思。


明 镂雕花卉鹭鸶杯

杯体为莲荷形, 外壁布满镂雕的牡丹花枝和鹭鸶纹, 设计巧妙, 雕琢精致。鹭鸶常与莲荷芦草等组图,意为“一路连科”,牡丹则象征富贵荣华。


明 龙柄桃形杯


明 三螭耳杯


明 连珠纹镯

局部


明 耳饰

明 龙凤纹耳环(一对)

双联耳环(‍一对)


明 楼阁花卉人物簪饰


明 嵌玉点翠鹭鸶荷莲饰


明 兽面纹双螭耳簋


明 宝相花纹题诗执壶

此壶以整块玉琢成。壶柄爬伏一只螭虎,盖为寿星造型,流部缠绕灵芝,壶身浮雕宝相花卉,皆寓意长寿。并刻诗四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明代宫廷御用精品。


明 人物纹花口高足杯

器型仿西亚金银高足杯, 器身呈八瓣花形, 每瓣外壁以阴线仿錾刻效果刻人物纹。

足底亦成八瓣花形,花心刻“子孙永宝”。


明 红木嵌玉龙纹插屏


明 亭阁凤舟人物簪饰


明 水晶七梁冠


清 梅枝纹盖瓶


清 镂雕花卉纹香薰


清 渣斗


清 双兽衔环耳菱口尊


清 凤纹三牺盖鼎


清 兽面纹觚


清 嵌宝石镜架


清 “福禄寿”百宝嵌饰

百宝嵌又称“钿嵌”,以金、银和各色宝石、珊⁩瑚、蜜蜡、角牙、螺钿、沉香、碎碟等材料,制成山水、人物、楼台、花卉、鸟兽等形象,再镶嵌在紫檀、黄花梨、漆器之上,色彩丰富, 精美绝伦。


清 描金御制诗花卉纹盖碗

局部

局部


清 寿山石持如意弥勒佛


清 浮雕泥金坐佛饰


清 海水龙纹扳指


清 翡翠扳指


清 竹节纹镯(一对)

局部


清 水晶“岁寒三友”盖瓶

“岁寒三友”为松、竹、梅,象征君子超逸的情感和清高的气节,在工艺品中被广为运用。


清 双獾佩

翡翠一组

清 翡翠扳指

清 翡翠扁方

局部


清 珊瑚朱翠宝石步摇

局部


清 松石珊瑚银链玉串饰


镂雕旋纹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长16.7厘米,宽8.2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在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年代始自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以农业经济为主,制石、制玉、制骨等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此件象牙梳说明当时先民已经过上比较文明的生活。


玛瑙玉组佩

春秋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玛瑙水晶玉组佩

战国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北朝 牛/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步摇是一种帽饰,在佩戴者行走时一步一摇,故被称为"步摇"。这两件步摇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


北朝 牛/马鹿角金步摇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隋大业四年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嵌珍珠宝石金手镯、高足金杯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这些展品的主人是卒年9岁的皇族少女李静训,其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杨坚手下大将,官至上柱国;外祖母则是隋文帝之长女杨丽华,是位真正的金枝玉叶。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宠爱,然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殁于宫中,皇太后杨丽华万分悲痛,厚礼以葬之。

项链原产地可能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区,手镯可能是北印度制品,高足杯则是罗马风格,皆为当时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嵌珍珠宝石金手镯

高足金杯


唐 鎏金银簪、钗

钗出土于陕西户县(郡县)

簪出土于河南陕县


辽 立凤金钗

局部


辽 花鸟纹金手镯

局部


辽 摩羯形金耳坠

局部


辽 金帔坠

内蒙古出土


宋 龙首簪

局部


明 嵌宝石镀金银花头簪


明 镶宝石金冠(附金簪)

1958年江西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

朱厚烨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朱祐槟长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时被册封为益王,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的墓坐落于江西今南城县东南的长塘村,系朱厚烨及其元妃王氏、继妃万氏的三人合葬墓。

据记载,益庄王朱厚烨生平很是普通,没有值得记载的事物。朱厚烨棺内共出土了玉器20件,金器9件;元妃王氏棺椁中出土了金银玉器79件;继妃万氏棺椁中,出土了玉器121件、金器122件、水晶珠等饰物1400余颗。

此金冠出土于朱厚烨的王妃——万妃棺中。冠由圈、盖、檐和舌四部分组成,通体以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圈上覆椭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九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一起形成冠盖的支架;

冠圈前后左右各有一片檐,后檐接两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宝石。

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头发,簪头为伞形,錾刻花纹,簪柄压印“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月造金五钱”字样;冠盖前端中间亦留有一簪孔。

此冠冠体如一件覆扣的椭圆形钵盂。覆盂形冠是明代女冠的一类,相似者在南京江宁殷巷正统四年(1439年)沐晟墓和南京邓府山明佟卜年妻陈氏墓都有出土。这件金冠精美绝伦,其上对称镶嵌五十五颗各色宝石,交相辉映,金丝细如头发,编缀精妙。(文字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金累丝镶宝石金镯

江西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

局部

明“永乐廿二年”立凤金簪

江西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

金簪

局部

明 楼阁人物金簪(分心)

在元妃王氏与继妃万氏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继妃万氏棺内出土的一套“楼阁人物金簪”。

这套金簪不仅工艺精湛,造型别致,且据专家推测,这件楼阁人物金簪的造型,很可能是仿自益庄王生前居住的宫殿楼宇设计而来。这不仅让我们惊叹于明朝藩王府的美轮美奂,也让我们对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明 阁楼人物金簪(顶簪)

高20厘米,重118.9克

1958年江西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

簪首为两栋立体的楼阁,略有高低,四周绕以花树,似花园中的亭台。

簪脚垂直向下,与簪首底部以如意花纹衔接,将楼阁托起。楼阁为六角重檐顶,六面均有隔扇,下有凤首支撑。

四门外各有一尊或拱手或抱物的造像,两楼阁内亦均有造像,一立一卧。此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从式样来看属于“顶簪”,其使用方法是自上⁡而下插于䯼髻顶

明 楼阁人物金簪

江西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

阁楼人物金簪局部

明 嘉靖二十六年

金帔坠

1958年江西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

金帔坠呈鸡心形,中空,两面透雕翟纹,顶部尖端有孔, 穿以挂钩。刻有“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八月造金一两九钱”字样。

霞帔坠子是系在古代妇女礼服霞帔底部的装饰物,有使霞帔平展下垂之功用。

《明史·舆服 志》称,明代一品到五品命妇的霞帔上缀金帔坠,六品、七品缀镀金帔坠,八品、九品缀银帔坠,霞帔坠子上附有挂钩,称为“钓圈”,使佩戴更为方便。 (文字来源:国家博物馆)


明 云纹金钏

北京明定陵出土

云纹金钏

明 嵌宝石行龙银镀金簪

北京明定陵出土

局部

局部


汉代装扮

西汉前期女性装扮

此像主要参照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服饰及同时期帛画、陶俑制作。

局部

东汉文官着装

蜡像头戴进贤冠,身着穿皂朝服。主要参考汉代文献,以及河南洛阳朱村壁画等东汉末前后的壁画、线刻、陶俑推定制作。

唐代服饰

初唐官员朝服

主要参照中国丝绸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机构收藏唐代圆领袍,以及初唐壁画、陶俑制作。

革带上挂的鱼袋和香囊

局部

盛唐侍女装扮

主要参照盛唐前后出土绢画、线刻、陶俑中的侍女形象及出土传世唐代圆领袍、鞋履等实物制作。

局部

唐代帝王礼仪服装

蜡像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蜡像根据《历代帝王图》和出土唐代玉佩⁣、金蝉、礼服冠等实物,以及文献记载推定制作。

唐末五代贵族女子装扮

主要参照辽宁省博物馆藏《簪花仕女图》、江苏江宁南唐二陵仕女俑等唐末五代陶俑及壁画制作。

局部

局部

局部

宋元时期

南宋官员公服

主要参照浙江黄岩赵伯澐墓出土公服及宋代文献、画像、出土腰带制作。

南宋女性日常装扮

主要参照福建福州黄昇墓、茶园山宋墓出土服饰实物以及出土南宋金银首饰、传世南宋侍女画制作。

局部

局部

元代贵族女性正式着装

主要参考南薰殿旧藏元代皇后半身像册,出土元代女大袖袍、罟罟冠实物,元代壁画及相关文献制作。

元代男性着装

主要参考国内外机构收藏元代出土辫线袍实物及元代壁画、陶俑、文献记载制作。

明代

明代后期女性装扮

主要参照浙江嘉兴王店明墓出土明嘉靖、万历左右首饰服饰实物及明代画像、文献制作。

明代文人便服

主要参照明后期文人行乐图、肖像及曲阜衍圣公府旧藏明代服饰等传世出土实物,结合明代笔记等相关文献制作。

局部

清代服饰

清末汉族女性装扮

参照传世清末汉族女性袄、裙实物及清末老照片、绘画等综合制作。

⁦局部

局部

清末旗人女性便服

主要参照故宫博物院等处收藏清末衬衣、坎肩实物及清末老照片、绘画等综合制作。

局部

局部

局部

清末男性巡行、骑射着装行服

主要参照故宫博物院藏清中期行服袍、行服褂、行服带,以及清代行服画像制作。


清 蓝地彩绣云龙纹皮吉服袍

局部


唐 高髻泥塑女俑头

(仿制品)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

原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北宋 晋祠彩绘泥塑侍女像

(仿制品)


清 银镀金嵌珠领约

局部

清 青金石朝珠

清 金累丝镶宝指套

局部

清 吉服带

局部

清 七品官员冬吉服冠

清 七品官员夏吉服冠

清 单眼花翎与双眼花翎

清 男子朝服像

清 男子朝服像

康熙皇帝朝服像

乾隆皇帝朝服像

元 武宗皇帝像


战国·楚 郢爯金块

西汉 金饼

西汉 马蹄金

唐 莲瓣纹金宝子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