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30 10:44
自白帝城托孤后,蜀汉开始走向衰败,一个又一个虎将血战力竭而死,一个又一个谋臣殚精竭虑而亡。
即便是肩负先主和丞相遗志的姜维,最终也选择了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在世人皆骂姜维不忠时,一封隐藏八十多年的密信被人发现,里面竟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
十八岁的姜维身骑骏马,意气风发,他来到赵子龙面前,略带少年轻狂地对赵子龙说道。
这是姜维在三国影视剧中的第一次出场,儒将之姿让人记忆犹新。
当时蜀汉已经走到了暮年,当初创立蜀汉大业的猛将和谋臣大都已经离世了,就连赵子龙都已经满鬓斑白。
赵子龙仿佛在这个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那个七进七出救少主的银枪白马的少年英雄。
可惜岁月无情,谁都逃不出时间的利刃,而蜀汉也需要新鲜血液的灌输。
于是回到兵营后,赵子龙对诸葛亮说:“丞相,我今天看到一个少年,有我之勇,有你之谋,如果我们蜀汉有这样的人才,估计还能再续命几十年。”
此时诸葛亮也已经接近暮年,他听到赵子龙的话后,用力地点点头,他也早就听闻魏军出现一位少年儒将,是百年难得的人才。
但是,双方立场完全不同,他们为蜀臣,姜维是魏将,怎么才能招降至身边呢?
如果想知道姜维“辞魏拜蜀”的来龙去脉,还需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正如他自报名号时提到的“天水”二字,姜维出生在今天的天水市,在古时候又叫天水郡。
姜维出生在一个士族之家,从小接受的是“高等教育”。
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小时候的姜维非但不讨厌佶屈聱牙的儒家经史,反而经常与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探讨儒学大道。
这让姜父非常欣慰,并且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官位,为保护天水民众而鞠躬尽瘁。
直到有一天,边疆的少数民族发生动乱,姜父率兵前去镇压,结果一去不回,只留下姜维和母亲二人。
面对父亲的牺牲,少年姜维十分痛苦,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他决定提前走上仕途。
当时很多人希望姜维披甲上马,做一个少年将军。
但姜维知道自己能力尚浅,还不足以带兵打仗,于是便做了一个中郎,跟随军队历练学习。
而少年老成的姜维,也备受魏军关注。
当时,正好碰上诸葛亮兵出祁山,准备北伐。
魏军都听过诸葛丞相的大名,纷纷严阵以待,甚至有些官员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这时候,本来驻守天水的姜维,就被刺史郭淮带着巡视各地,防止蜀军突围。
也就是在这时候,姜维和赵子龙第一次相遇,两人对峙一番,然后各自搬兵回城,以待大战的到来。
很明显,诸葛亮和赵子龙都不想伤害这名小将,而他们接下来又是如何将姜维揽入麾下的?
虽然在三国时期,蜀汉最为弱小,但其在民间的影响却特别大。
在听闻诸葛丞相开始带兵北伐后,很多底层民众开始蠢蠢欲动,因为他们受够了军阀割据,连年征战的生活了。
他们希望响应蜀汉号召,光复大汉王朝。
这也就是为什么刺史郭淮要带各地将领四处巡查的缘故,他们担心蜀国大军还没到,这些民众就率先造反了。
而姜维也在其列,跟着四处奔波,防止民间起义。
果不其然,众人一听蜀军要出山,各个州县纷纷大乱,吓得魏军将领草木皆兵,各自逃散。
当时魏军主将只顾自己逃命,竟将无权无势的姜维丢下,快马回城,关上了城门。
而姜维孤身一人站在城外,竟无处可去。
只见蜀军来袭,他只好调转马头,向老家冀县奔去。
没想到祸不单行,冀县也紧关城门,无论姜维如何求救,城中魏官都不为所动,眼睁睁看着他被蜀军包围。
就这样,一代少年英雄落入了赵子龙的手中。
姜维担心自己受辱,想到被逼向乌江的项羽,就要拔剑自刎。
赵子龙拍马赶到,一把夺下对方手中的长剑,将诸葛丞相对他的喜爱一一告知,并说攻下冀县之后,将其家人一并接往蜀地。
姜维看向紧闭城门的魏军,再看看求贤若渴的蜀军,不禁热泪盈眶,果断拜入诸葛丞相膝下。
而诸葛亮也像学生一样培养姜维,将自己的全部学识无一隐瞒,尽数教授。
十分可惜的是,因为马谡擅作主张,街亭失守,导致蜀军没能攻下冀县,只能仓皇西撤。
自此,姜维和母亲彻底分离,再没机会相遇。
而姜维来到蜀地之后,备受丞相喜爱,第一项任务便是训练五千士兵,锻炼一下能力。
在当时,纵使是赵子龙,手下率领的士兵也不过一万多人。
而对姜维这个“新人”来说,刚一上任,诸葛亮敢让他率领五千士兵,是多么大的信任。
很快,姜维的地位直线上升,第一年投降,第二年率兵,第三年直接被封征西将军,这仕途之路,堪称平步青云。
第六年的时候,姜维第一次跟着老师诸葛丞相西出祁山,开始北伐。
但这一次,他们遇到了同样善于谋略的司马懿。
对方清楚诸葛亮身体抱恙,即将归天,所以闭门不出,没给蜀军一点进攻机会。
在出征之前,姜维也知道丞相身体不好,但他万万没想到,再见老师时,已然是天人两隔。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这件事情震惊了蜀汉,满朝文武莫不痛哭流涕,就连五六岁的孩童,也纷纷为其掉泪。
处理完丞相后事,姜维自觉身上的担子重了千斤,他要继承丞相遗志,将蜀汉传承下去。
无奈的是,纵使姜维有青云之志,但刘禅并不怎么重用他。
后人都说刘禅太过于死板,就盯着诸葛亮给他留下的“出师表”用人,丝毫不敢更改半分。
虽然阿斗这样做不会出错,可以保证蜀汉再坚持几十年,但这也耽误了很多后起之秀,比如未在其列的姜维。
面对君主的忽视,接下来姜维又会如何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让蜀汉延续下去?
虽然得不到刘禅的重用,但姜维并没有灰心,依旧积极上谏,主动请缨,只要有机会,必然为蜀汉征战四方。
因为姜维知道,魏晋统一天下之势愈加强烈,蜀汉土地本就比不上中原肥沃,一旦拖延下去,必将走向灭亡。
但姜维连年征战、穷兵黩武的行为,很快受到了川蜀本地人的不满,他们认为战事不断,底层百姓根本吃不消。
于是在宦官和川蜀官员的弹劾下,姜维的地位日渐跌落。
直到大将军费祎被刺杀,蜀汉才明白只有战争才能生存下去,妥协不是长久之道。
当时东吴也等不下去了,孙刘再次联盟,再加上当时魏晋内乱,中原一带兵力空虚,正是北伐中原的大好时机。
于是姜维数次率兵出蜀,并取得了一些战果。
因为连年征战,蜀军兵力衰退,少有大将,导致始终未能取得较大战果。
当时刘禅重用宦官,而姜维又常年在外,朝中大权旁落。
姜维一度被这些宦官弹劾,被夺了兵权,只能回朝做益州刺史。
在做刺史的时候,姜维依旧密切关注前朝战事,在他得知魏军邓艾进入关中后,急忙上书,希望刘禅重视起来。没想到刘禅根本没当回事儿。
没过多久,邓艾突然出兵攻打蜀地,而另一支魏军由钟会率领,两军同时起兵,让川蜀士兵无法抵挡。
而且姜维被夺兵权后,蜀地防御军事薄弱得像一张纸,直接被人穿透了。
姜维听闻战事,立刻组织军队,开始反击。
他指挥全部兵力攻打钟会,并与廖化会合后,保住了关隘剑阁,防住其他魏军入蜀。
按照他的计划,魏军这次入蜀对地形不熟悉,难以长久,如果刘禅固守成都不出,那他就有机会从外部包围,一举歼灭魏军。
姜维构想得十分美好,但没想到,刘禅根本没在成都抵抗,直接投降于邓艾,而姜维也只好投降于钟会。
这件事,一度让姜维背负骂名,直到八十多年后,有人在蜀地宫殿中发现一封密信。
信中字字血泪,姜维对刘禅说:希望陛下暂时忍受屈辱,我有办法恢复蜀汉大业。
原来当年,姜维见蜀汉大势已去,彻夜难眠,思索一夜后,心中生出一个想法。
刘禅当时投降邓艾,所以他选择投降钟会。
投降后,他先挑拨钟会与邓艾的关系,让其内部分崩离析。
等到邓艾被害之后,他再怂恿钟会拥兵自立,然后从川蜀起兵,反攻魏国。
让魏军自相残杀后,姜维再趁机刺杀钟会,到那时,蜀汉就有再兴的希望。
可惜的是,钟会刚愎自用,导致旗下魏军造反,钟会和姜维一同被杀。
如果韩信是大汉第一位名将,那姜维可以称得上汉朝最后一名忠将。
即便在君主投降后,他依旧没有忘记先主的遗志、丞相的嘱托,为光复汉室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幸好这封信被人发现,没有让一名忠臣蒙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