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关羽立下的军令状:决心与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 2024-10-08 22:52

关羽立下的军令状:决心与策略分析

汜水关之战,华雄连斩数将:先是飞马下关,秒杀了鲍忠;然后夜袭孙坚,反杀了祖茂;此后对阵诸侯,三合速斩俞涉;最后阵斩名将,轻松收割了冀州第一上将潘凤!

华雄这个连斩四将的辉煌战绩,可谓威压三军、震慑群雄!

十八路诸侯为之骇然,纷纷大哗,众人的反应是什么?“众皆失色”

这个时候,关羽忽然站了出来:“小将愿斩华雄之头,献于帐下!

当诸侯都在惊疑不定、猜测质疑时,关羽又朗声补充了一句:

“如不胜,请斩某头”!

这是关羽斩杀华雄之前,在十八路诸侯面前,放出的豪言壮语,这也是生死军令状,可谓掷地有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不禁会问:

关羽主动请缨去战华雄,为什么要立下军令状?他真的有把握能够斩杀华雄吗?他为什么非要站出来?

备注:本文全部基于《三国演义》,非史料。

一、关羽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我们大致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

十八路诸侯,汇集于中军帐前。因孙坚败于华雄之手,盟主袁绍愁眉不展,诸侯低头不语。这个时候,华雄又挑着孙坚头顶的赤帻在关前耀武扬威、疯狂叫阵。俞涉出战,被速斩;潘凤出战,去不多时,又被斩杀!

这是背景板。

华雄不仅轻松击溃了孙坚所部,还斩杀了孙坚麾下四大将之一,甚至俘获了孙坚的头盔赤帻,可以说,差一点就拿到了孙坚的脑袋!

诸侯之中,最有斗志、也是最能打的,绝对就是孙坚了,毕竟“江东猛虎”不是白叫的,而董卓最为忌惮之人,也正是孙坚!

那么诸侯都会在心中掂量一下,自己相比于孙坚如何?因此众人的表现是“诸侯默然,并皆不语”,而袁绍也错愕惊讶道“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

再看华雄的斩将。

鲍忠、祖茂之死,诸侯都未曾亲眼所见,可能还不以为意,但此刻阵前单挑,华雄又连斩俞涉、潘凤,这种现场带来的狂暴威压,诸侯可是亲身体会到了!

鲍忠、俞涉,就不提了。但祖茂作为孙坚麾下的四大将之一,曾与其余三人在诸侯面前齐齐亮相,兵器、披挂、气势都十分

拉风,而程普也有数合刺死胡轸(华雄副将)的不俗战绩,想来那祖茂也是一员强将。所以,祖茂之死,绝对会对诸侯形成一定的心理冲击。

再就是无双上将潘凤,大家千万不要笑话他!

韩馥在诸侯中,论兵力、钱粮、州郡人口、战备力量等,综合实力当属第一,毕竟冀州是第一富裕大州,人口可达百万之众。那么潘凤作为冀州第一上将,又是早已成名在外,绝对是诸侯阵营中靠得住的猛将了。

其实韩馥麾下另有一将,此人就是张郃。潘凤成名时,张郃还默默无闻呢。可以说,潘凤的实力,至少不亚于张郃!

但潘凤出战,“去不多时”,就被华雄斩了!

从华雄击溃孙坚来看,他具备出色的统帅能力;从华雄连斩四将、击杀潘凤来看,他更具备超强的个人武力!

可以说,诸侯真的是被华雄吓到了!

这才是诸侯“尽皆失色”的根结所在。

这个时候,作为无名小卒的关羽站了出来。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诸侯,你会有什么反应?

我们大州大郡的名将都被人两刀剁了,你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马弓手,竟敢当出头鸟?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愿斩华雄之头,献于帐下”,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诸侯的反应,绝对是纷纷猜测、连连哂笑,甚至冷眼旁观、坐看笑话!

盟主袁绍,不仅质疑关羽的能力,还担忧派一个马弓手出战会被华雄耻笑。

副盟主袁术,不仅直接大骂关羽抢了风头,还传令让人乱棍打出,说要把关羽叉出去!

这能忍吗?

当然不能!

关羽此时如果临阵退缩,岂不被天下英雄耻笑,于是他朗声说出了“如不胜,请斩某头”

关羽当众立下这个军令状,可不仅仅是话赶话,而是要给那些冷眼看热闹的诸侯们一个斩钉截铁的回应,更是为了怼脸袁氏兄弟!

当然,这也是一股子热血冲动。

毕竟此时的关羽不到三十岁,年轻气盛压过理智隐忍,属实正常。

但军令状可不是闹着玩的!

试看张郃,主动去瓦口关迎战张飞,还高叫道“甘当军令”,结果被张飞杀到爬山钻草才捡了一条命,要不是郭淮以“魏王深爱者也”求情力保,他早被曹洪推出斩首了!

再看马谡,主动立了军令状去街亭迎战张郃,还加了一条“若有差失,乞斩全家”,结果却是一败涂地、临阵而逃,最终被推出斩首、号令三军。

关羽是在十八里诸侯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这就等于给自己断了退路!

夏侯惇斗吕布,约十余个回合,就飞马回阵;徐晃战颜良,二十回合不敌,也能够败归本阵;张郃战马超,二十回合速败,可以全身而退;李典单挑赵云,三十回合自知不敌,也能够抽身而回。

这些高手纵然败了,但保命还是没问题的!

关羽出战华雄,如果一旦败了,他想保命,绝对没问题。但他能回阵吗?到时候袁绍会怎么说?袁术又岂能饶了他?那就不是叉出去了,那就是直接咔嚓了!

那么,关羽既然立了军令状,他真的有把握斩杀华雄吗?

二、关羽真的有把握斩杀华雄吗?

说实话,真的没有!

他甚至连取胜的把握都没有!

当时诸侯并没有亲临阵前,而是“入帐列坐”,也就是说,众人根本没看到两军阵前的具体情况,都是探马回报,才知道最新的战斗结果。而关羽站在公孙瓒、刘备的身后,对于阵前单挑的详情,也是未曾一见。

他从未见过华雄,包括对方是否高大壮硕、兵器力量、武艺如何,他一无所知。他更没有见到华雄与潘凤过招,那么对于华雄如何斩杀的潘凤,也只能出于想象,或者说,完全无法想象。

这种情况,你说关羽有把握斩杀华雄,那绝对是信口胡吹!

试看被华雄斩杀的四将,鲍忠、祖茂、俞涉、潘凤,他们出战之前,谁有把握必胜?没有!更别说有把握斩杀华雄了!

同样道理,虎牢关前的几位,包括河内名将方悦、上党大将穆顺、北海战神武安国,他们出战前,谁有把握战胜吕布吗?都没有!

武将之间,除非交过手,深知对方的斤两和底细,比方说,吕布手捉纪灵如孩童,马超八九合碾压于禁,这种情况,才敢说必胜对方,或者必斩对方。

我们再看关羽的两个例子。

取长沙,当诸葛亮提醒说,黄忠“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关羽却说“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下”。结果呢,与人家恶战一百余合,并未取胜,还被射中盔缨。

战襄樊,当关平汇报了与庞德酣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却仍在庞德面前声称“可惜吾青龙刀,斩汝鼠辈”。结果呢,与人家恶战一百余合,并未取胜,还被射中左臂。

再看白马之战,关羽在已知颜良能够二十回合速败徐晃的前提下,仍声称颜良是插标卖首之辈,并说“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

不过这一次,他倒是成功了。

但不得不说,如果不是赤兔马快,如果不是颜良会错了意而未做战斗准备、进而措手不及(资深三国爱好者都懂,不再赘述解释),如果颜良真的与之血拼,关羽还能够斩杀对方吗?

恐怕未必!取胜都难说,大概率是百余合不分胜负!

因此,我们得出,对于从未交手、甚至从未见过的敌将,你说能必斩对方,那绝对是说大话,委婉一点来讲,只能说是自壮声威罢了。

只能说,关羽既然立下了军令状,虽然没有把握,但是有一战到底、必决生死的决心。

那么,关羽又为什么非要站出来呢?

三、关羽为什么非要站出来?

关羽在没有把握战胜华雄的前提下,当众站了出来,还迫于形势立下了军令状,他到底是出于狂妄,还是自信呢?

其实都不是!

他站出来,大概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点:不服。

我们先来看一下众将都是如何“不服”的。

许褚,第一次见到典韦,就出言挑衅,“你若赢得吾手中宝刀”便如何如何,这摆明了就是不服,而且还想打架。

夏侯惇,虽亲眼见过吕布之勇,但仍然不服,敢于挺枪上前与之恶斗;他后来还一直不服关羽,即便是独眼之后,还要与关羽血拼一把,若非关羽看在曹操的面子上,他可能会尸沉马下。

张郃,因为从未与张飞交过手,又看到曹营诸将襟袍底下都记着“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云云,所以一百个不服,这才叫嚣道“人人皆怕张飞,吾视之如小儿耳!此去必擒之!”

张飞,葭萌关之战,因诸葛亮以激将法说到马超如何勇猛,直接把张飞气得冒出了各种国骂,高呼“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

我们再看一下关羽遇到的一些武将。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之后,身价暴涨,星辉无限,几乎天下皆知。但仍有很多人,只闻其名、未见其实,就表现出来各种不服!

比方说,黄河渡口的秦琪,在关羽面前疯狂叫嚣,“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

比方说,长沙杨龄,在太守韩玄面前大放厥词,说什么“只就某手中,定活捉关羽”

即便是亲眼见证关羽实力的蔡阳,仍然万分不服,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说“去生擒关某,献与丞相”,然后千里追杀,上赶着去送人头。

其实,对于武将来说,不服,是一种天性使然!

如若不信,试看十八路诸侯之中,就有这类人!

此人正是关羽身边的白马公孙瓒,他在诸侯之中,其个人武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但他竟然以主公之尊,亲自下场去斗吕布,要不是张飞救场,他就挂了。

后来的界桥之战,他又以主公之尊,亲自去斗文丑,要不是赵云救场,他又挂了!

可以说,公孙瓒把武将的不服天性表现到了极致!

也许,如果关羽不站出来,公孙瓒可能就要挥槊亲战华雄了!

总之,当华雄耀武扬威时,关羽绝对是不服的!

第二点:难忍。

关羽这个人,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不畏强权、不惧强敌。

如果你谦虚低调,他会以礼相待,如果你飞扬跋扈,那他就会针锋相对,绝对不会惯着你。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居高位、为富不仁、作威作福者,他绝对不会俯低仰视,而是不屑一顾,甚至会不计后果的站出来,为了心中的正义,主持公道。

想当年,关羽正是因为看不惯当地恶霸的罪行,这才动手杀人,以至于背井离乡、逃亡在外。

再看一下许田打围,曹操与汉献帝“只差一马头”,还坦然身受三军高呼的“万岁”,这种公然的僭越之举,关羽直接忍不了,差点就动手刀了他!

而华雄直接把诸侯干沉默了!

诸侯别说讨伐董卓了,连一个华雄都收拾不了,这还搞哪门子的讨董联盟!

看到诸侯的这种衰样,再联想华雄的趾高气昂,面对这种局面,关羽同样忍不了。

有人可能会说,狂躁老哥夏侯惇,暴躁老弟夏侯渊,同样也在现场,同样也是不服,同样也忍不了吧,他俩为什么不站出来呢?

因为想抢头功的鲍信折了亲弟弟,因为急先锋孙坚吃了大憋,因为诸侯并非团结一心,比如袁绍就没带颜良、文丑这种主力战将,袁术也断了孙坚的粮草。

所以,曹操这种人精,必会对麾下诸将有所安排,让诸将静观其变、勿要轻举妄动,他既怕自己的爱将或者兄弟被人斩杀,更怕自己人出了风头而招人嫉恨。

再者,关羽除了一腔热血,几乎再无一物,可以豁上性命一搏,而夏侯兄弟可是有家有口、管钱管粮、带人带兵,搞不好还有房贷,如果不是为了曹操的切身利益,他们是不可能提着脑袋上战场的。

第三点:争气。

夏侯兄弟如果出战,绝不会为曹操带来利益;但关羽出战,绝对是为了给刘备争气。

回想当初,扫黄巾之战,刘备三兄弟出生入死,打了多少硬仗,流了多少鲜血,但最终朝廷封赏时,却苦苦等候而未见着落,哪像人家孙坚,因为有门路,老早就弄了个乌程侯,欣喜上任去了。

再看此刻,那些诸侯之中,又有几个是有真本事的?什么孔伷、袁遗、乔瑁、刘岱之流的就不说了,就说袁氏兄弟,黄巾之乱时他们在哪里?还不是凭借祖荫而在中央高就、显居要职!如果不是四世三公的祖荫庇护,他袁绍一个区区渤海太守,能当上盟主?他袁术一个南阳太守,能当上二把手、还总督联军的钱粮?

但这些人却在中军帐前高坐在上,一个个人五人六的!

反观刘备,就只能站在公孙瓒身后,当个跟班儿!若非公孙瓒极力引荐,并陈说其战绩和出身,刘备可能连个马扎子都混不上!

这种落差,刘备三兄弟心中,恐怕不会好受吧?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备在得到赏赐座位之前,三兄弟一直在那里冷笑!

再看袁绍怎么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乃帝室之胄耳。”

看到了吧,袁绍根本瞧不上刘备的职位名爵,他只是敬重刘备的出身罢了,至于刘备的能力和战绩,他根本不屑一顾,提都懒得提!

关羽站出来,就是要为大哥争一口气:你们这些腌臜破落户都看好了,我大哥能得一席之地,靠的绝不是出身血统,俺关某这就打个样给你们看看,让你们知道什么叫“英雄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三国同样如此。

话糙理不糙,大致如此,以上。

结语:关羽在没有把握取胜、更没有把握斩杀华雄的前提下,慷慨站了出来,绝非出于自信,更不是出于狂妄,他只是出于武将的不服天性,还有对局面的愤慨难忍,更是为了给三兄弟正名,为大哥争一口气!

但不得不说,他冒然立下军令状,属实有点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