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6 15:42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编辑:小易
青春未老,身先死矣,天才少年林嘉文的陨落无不令人惋惜。
17岁出版30万字的史学著作,让林嘉文有了“史学奇才”的名号。
可还没等到在高考战场上挥洒笔墨,就先等来了他坠楼身亡的消息。
大好的青春、惊人的才智在一夜间化为虚无。
在离世前,林嘉文在人世间留下了一封遗书,他写道:“一生看透两件事”。
林嘉文究竟看透了哪两件事?是什么原因让他亲手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细究林嘉文短暂的一生,才发现在“天才”的外壳下竟是一场难以言说的悲剧……
2015年,林嘉文发表了自己的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彼时的他才17岁,书中展露的学术见识让历史教授李裕民都赞叹不已。
“像林嘉文这样的学生作家给中学生开了很好的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还未成年,但这已经是林嘉文的第二本书。
早在初中时期,林嘉文就已经写出了《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洋洋洒洒30万字。
书中,林嘉文从道家思想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并着重探讨了道家思想对汉帝国崛起的影响。
既是少年人,又对历史学有着深刻独到的感悟。
林嘉文这份超脱同龄人的成就,使他成了历史学术界的“天才少年”。
由于做历史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容不得焦躁急迫的情绪出现。
久而久之,林嘉文还形成了不骄不躁的性格。
面对媒体的采访,林嘉文曾自述,自己能取得成就,得益于自己有一颗平常心。
“不论参加什么活动,我看的都淡,因为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要潜下心来。”
除了对历史学术源源不断的兴趣和“平常心”外。
林嘉文“古色古香”的家庭背景也是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林嘉文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1998年,林嘉文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
林嘉文的外公外婆还担任过中学的理科教师。
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成长,林嘉文从小就浸润在知识的海洋中。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肆意玩闹时,林嘉文早已将书本当做了他的“玩具”。
全家人对林嘉文的与众不同乐见其成,丝毫不干预林嘉文的决定。
父母的“放养式”教育,给了林嘉文极大的空间喘息。
从浅显易懂的故事书,到引人深省的经典著作,家中的藏书被林嘉文读了个遍。
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林嘉文的思想境界被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与此同时,在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林嘉文也找到了他所钟爱的那艘帆船——历史学。
林嘉文不仅热衷于阅读历史著作,他也是央视栏目《百家讲坛》的忠实追随者。
此后,他便明确了人生方向——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继续在研究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通过阅读众多历史文献和资料,林嘉文的知识储备量大大提升。
这些都化为了养分,被林嘉文倾注到了他的两本历史著作中。
年少成名的林嘉文,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他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当做了奋斗目标。
然而,世事无常,在距离高考还有一百天时,却突然传来了林嘉文的死讯……
每一位毫不费力的“天才”背后,都有着难以想象的苦楚,林嘉文也不例外。
那些难以言表的伤疤,成了摧毁他生命的利器!
2016年的2月24日,“天才少年林嘉文坠楼”的消息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人们难以相信,这样一个拥有大好未来的少年,竟选择亲手终结自己的生命。
但无论再难以置信,林嘉文的离世已成定局。
而有关坠楼原因,我们可以在他死前所写下的遗书中寻找答案。
遗书中,林嘉文自述了他出书成名、引人追捧的事迹。
在他人看来,林嘉文年少成名,足够令人称羡。
但这些荣耀与过多的夸赞,对于林嘉文来说却是一种桎梏。
随着视野的扩大,林嘉文愈发察觉到自己的无知。
在遗书里他说:“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没有吸引力的未来”和“不能超越的界限”,这是林嘉文生前看透的两件事。
这同时也是使林嘉文早早陷入抑郁的症结所在。
在高考前三个月,林嘉文已经体会不到努力的意义所在。
这些难以消灭的烦闷情绪,使得年仅18岁的天才少年林嘉文走上了不归路,就此离开这个世界。
一个年少成名的天才竟是这样的结局,他的死亡不免让很多人觉得惋惜。
作为一个史学奇才,如果他没有走上轻生的道路,未来或许会有更为辉煌的成就。
但一切都为时已晚,逝者已逝,愿林嘉文在另一个世界能够找到他想要的平静和自由。
本文信源来自于新闻极客——《自杀的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是谁?》发布于2016年2月25日
网易新闻——《曾出版史学专著高中生林嘉文因抑郁去世》发布于2016年2月24日
浙江新闻——《是什么“杀”了史学奇才林嘉文 专家:悲剧须防重演》发布于2016年2月26日
人民政协网——《西安“史学奇才”少年自杀 母校确认其遗言》发布于2016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