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明朝末年的官员生存状态:哭穷还是求活?

发表时间: 2024-11-21 15:24

明朝末年的官员生存状态:哭穷还是求活?

明朝灭亡前,官员个个哭穷;明朝灭亡后,个个花钱买命,结果呢?

世人都说明朝灭亡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可谁又知道在这背后,还藏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崇祯十七年,国库空虚到连修补城墙的钱都拿不出来,崇祯皇帝不得不向文武百官募捐。大臣们纷纷以"俸禄微薄"为由推脱,有的捐个几十两,有的捐个几百两,连皇帝的岳父都说拿不出钱来。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李自成的大军攻入北京城后,这些平日里叫苦连天的官员们,一个个突然就变成了"富豪"。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官员们的钱究竟藏在哪里?而最后,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

【贫穷的国库】

世人皆知崇祯皇帝勤勉节俭,却不知在崇祯十七年正月,连皇宫的灯油钱都拿不出来了。那一日,崇祯皇帝召见户部尚书倪元璐,询问国库存银。倪元璐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回答:"陛下,户部库存不足千两..."

这可是大明朝的国库啊!就连一个普通商人家里都比这殷实。崇祯听后,气得将手中的朱笔摔在地上。要知道,就在五年前,户部每年的岁入还有四百多万两白银,怎么这会儿就只剩下这点可怜的银子了?

事情还得从崇祯十二年说起。那一年,辽东战事吃紧,仅军饷一项就要三百多万两。可是户部的库银却连军饷的一半都发不出来。崇祯无奈,只得下令从各地调集军饷。谁知各地官员纷纷上书称库空如洗,根本拿不出钱来。

到了崇祯十六年,情况更是糟糕。工部主事赵士锦奉命清点节慎库,发现新库只有二千三百余两白银,老库更是只剩下千余两。而这些钱还都已经被各处打了"封条",说是要用来修缮公主坟墓。

无奈之下,崇祯只得削减宫中开支。御膳房的菜品从原来的山珍海味变成了萝卜白菜,就连平日里必不可少的灯油都要计较着用。宫女们晚上绣花,要好几个人挤在一盏灯下。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往年皇宫里都要张灯结彩,可这一年,崇祯下令取消了宫中的元宵灯会。太监王承恩心疼皇帝,偷偷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出一些,在乾清宫前挂了几盏花灯。谁知被崇祯发现后,不但将灯取下,还严厉训斥了王承恩一顿。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崇祯不得不想办法筹措军饷。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向朝中大臣募捐。于是,崇祯召集文武百官,说明了国库空虚的情况,希望大家能够慷慨解囊,为国分忧。

谁知这一招却碰了钉子。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过了好一会,才有人小声说道:"陛下,我们的俸禄本就不多,家中也是勉强度日..."

这话一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大臣们纷纷诉苦,说自己家徒四壁,有的甚至说连给子女娶亲的钱都拿不出来。就连工部尚书王永光也说:"臣家中确实拿不出多少银子,不过臣愿意捐出五十两..."

崇祯听到这个数字,不禁愣住了。五十两?这还不够一个普通商人一个月的开销。可是再看看其他官员,大多数人连这个数都不愿意出。

【藏富于民】

当李自成的大军攻入北京城时,那些曾经自称家徒四壁的官员们,却一个个露出了真面目。史料记载,大顺军入城后,在各个官员府邸搜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以礼部尚书倪文焕为例。他在崇祯募捐时,只捐了区区二百两银子,还说这已经是倾其所有。可当大顺军搜查他的府邸时,仅地窖中就搜出白银十万余两,黄金数千两,更不用说那些价值连城的古董字画了。

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府邸更是令人咋舌。在他家的后院,大顺军挖出了三个大地窖。这些地窖中不但堆满了白银,还有大量的绫罗绸缎和名贵药材。据当时的记载,光是白银就超过了二十万两。而这位陈大人在崇祯募捐时,只捐了区区三百两。

工部尚书王永光的情况也差不多。他在募捐时只出了五十两,说是实在拿不出更多了。可当大顺军搜查他的府邸时,在他家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储藏室。里面不但有十几万两白银,还藏有大量的金条和珍珠玉器。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吏部尚书蒋德璟。这位大人在崇祯募捐时连一两银子都没捐,说是家中连柴米油盐都快买不起了。可当大顺军进城后,在他府上搜出了大量财物。除了白银黄金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在他的书房地板下,藏着一个精心打造的密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名贵药材,光是人参就有上百斤。

这些贪官污吏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都察院左都御史魏照乘了。这位魏大人平日里最喜欢在朝堂上抨击其他官员贪污,自称清廉如水。每次上朝,都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官服,看起来确实像个两袖清风的清官。可当大顺军搜查他的府邸时,在他家的花园假山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室。这个地下室不但储存了大量的金银,还有专门的通风系统和防潮设施。据说,光是数银子就用了整整三天。

不仅如此,一些官员为了藏匿财物,可谓是煞费苦心。有的把金银藏在茅厕的粪池下面;有的把财宝埋在祖坟里;更有甚者,把金银熔化后做成器皿,日常摆在家中使用。这些手段,无不显示出他们的"智慧"。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据史料记载,当时被查抄的官员府邸中,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的"清廉"之家。那些平日里叫苦连天,说拿不出钱来支援国库的官员,私下里却都富得流油。他们的财富,甚至超过了一些世代经商的大户。这些钱财从何而来?大多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金银换命】

当清军入关后,这些官员们的财富不但没能保住他们的性命,反而成了催命符。清军入城后,立即下令追查明朝官员的去向。那些曾经在李自成面前急于用钱财保命的官员们,这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捐献"。

以工部尚书王永光为例。他在向清军投诚时,一次性就献上了白银五万两,外加大量金银珠宝。这个数字,是他当初向崇祯皇帝捐献数额的整整一千倍。可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性命,反而因为曾经投靠过李自成而被清军处决。

礼部尚书倪文焕的遭遇更为戏剧性。当清军入城时,他立即献上了十万两白银,希望能够保全性命。这笔钱换来的是暂时的安全,但很快,清军发现他在李自成统治期间曾担任过职务。于是,他又不得不再次献出五万两白银。最终,这十五万两白银没能买到他想要的结果,他还是难逃一死。

吏部尚书蒋德璟则玩了一出"障眼法"。他先是献出一万两白银,表示这是自己全部的积蓄。清军将信将疑,派人搜查他的府邸。结果在他府上的另一处密室中又发现了五万两白银。这下,不但钱财被收走,他本人也因为欺瞒朝廷而被处决。

都察院左都御史魏照乘的结局则更显讽刺。这位平日里以清廉著称的大人,在清军入城后,一口气献出了八万两白银。这个数字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被处决后,清军在他家中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地窖,里面还藏有三万两白银。

这些大员尚且如此,那些中低级官员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右佥都御史张缙彦在清军入城时,献出了两万两白银。兵部侍郎刘孔炤献出了三万两。工部郎中周之夔更是直接献出了价值五万两的金银珠宝。这些数字,与他们平日里自称的"清贫"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趣的是,一些官员为了保命,不惜使出各种花招。比如翰林院编修李雯,在清军入城时,立即将自己珍藏的古董字画变卖,凑了一万两白银献上。礼部主事张朝瑞则是将自己的藏书典当,换取了五千两白银用来保命。

更有甚者,兵部职方司主事杨廷麟在得知清军即将入城的消息后,立即将家中的金银铸成金元宝,准备献给清军。可还没等他献上,就被人告发了私藏金银的罪名。最终,这些金元宝没能救他的命,反而成了定他罪的证据。

这一轮轮的"献金"行动,恰恰印证了这些官员们的虚伪。他们在崇祯年间声称拿不出钱来支援国库,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却能拿出如此巨额的财富。但讽刺的是,这些用来换命的金银,最终还是没能换来他们想要的结果。

【钱财之路】

这些巨额财富究竟是从何而来?通过对明末官员的贪腐路径进行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几种主要手段。

首先是利用职权收受贿赂。以吏部尚书蒋德璟为例,他主管官员任命,大凡有官员要升迁调动,都需经过他的手。据《明末遗闻》记载,一个知府的位置,至少要送上千两白银。而一个布政使的位置,更是要上万两。仅此一项,每年就能收入数万两白银。

其次是借机敲诈勒索。工部尚书王永光就深谙此道。他负责朝廷的工程建设,凡是承包工程的商人,都要向他上贡。有一次,一个承包皇宫修缮工程的商人,因为没有按时送礼,王永光就以工程质量不合格为由,勒令其返工。这个商人不得不再次花重金疏通关系。

第三是通过家人经商牟利。虽然明朝律法规定官员不得经商,但他们可以让家人代为经营。礼部尚书倪文焕就是个中高手。他的儿子在苏州开设绸缎庄,专门垄断官府采购。每年光是给宫廷提供的绸缎,就能获利数万两。而这些生意,都是靠倪文焕的关系网运作的。

第四是盘剥地方。都察院左都御史魏照乘在担任地方官时就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在河南任职期间,以查处盐枭为名,实则与盐商勾结,每年从盐税中抽取巨额提成。据说,光是这一项,他就积累了十几万两白银。

第五是挪用公款。兵部尚书陈新甲在任期间,把持军饷多年。他巧立名目,虚报军队人数,将多出来的军饷据为己有。清军在他府上搜出的二十多万两白银,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此。

第六是倒卖粮食。在崇祯年间,自然灾害频繁,粮价飞涨。一些官员就趁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户部主事赵士锦就是个中能手。他利用职务之便,低价收购各地存粮,然后在粮价高涨时高价卖出。据说,仅此一项,他就赚取了五万多两白银。

此外,还有一些更隐蔽的敛财手段。比如右佥都御史张缙彦,他在担任税务官员时,与商人串通,在账目上做手脚。商人少缴税款,而他则从中收取好处。又如工部郎中周之夔,他负责采购建筑材料,通过虚报价格,中饱私囊。

更有甚者,一些官员甚至勾结盗匪。翰林院编修李雯在担任地方官时,就与当地匪患有勾结。这些盗匪打劫商人后,要向他上缴一部分赃物。而他则为这些盗匪提供保护,使其免受查处。

这些贪腐手段,往往是多管齐下,互相配合。一个官员如果善于钻营,通常会同时使用多种手段敛财。比如吏部主事杨廷麟,他不但收受贿赂,还经商放贷,甚至参与走私。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他在短短几年间就积累了巨额财富。

就这样,这些官员们在台面上哭穷叫苦,暗地里却在不断积累财富。他们的敛财手段,不但反映出明末官场的腐败,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制度漏洞】

明朝设立了诸多防止官员贪腐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却频频失效。通过对明末官员贪腐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几个主要的制度漏洞。

首先是监察制度的形同虚设。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构,本应该对官员贪腐行为进行查处。但实际上,都察院的官员们自己就在贪腐。以左都御史魏照乘为例,他本是监察重臣,却在任上积累了巨额财富。而他手下的御史们,有的甚至比他贪得更凶。比如御史杨嗣昌,在一次巡查中发现某知府贪污,非但没有揭发,反而收受了对方的贿赂,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其次是考核制度的漏洞百出。明朝规定官员每三年要进行一次考核,称为"考察"。但这种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吏部尚书蒋德璟在主持考核时,就创造了一个"互保"制度:官员们互相担保,彼此给予好评。这样一来,考核就变成了一场表演。据史料记载,在崇祯年间的一次大规模考核中,竟然没有一个官员被评为不合格。

第三是任用制度的弊端。明朝的官员任用主要通过科举选拔,但科举出身的官员并不一定廉洁。工部尚书王永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虽然是进士出身,但上任后立即与地方商人勾结,大肆敛财。更有甚者,一些官员通过买官卖官的方式获得职位,这些人上任后自然要想方设法捞回成本。

第四是俸禄制度的不合理。明朝官员的俸禄普遍偏低,这本是为了防止官员铺张浪费。但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助长了贪腐之风。礼部尚书倪文焕的俸禄每年不过数百两银子,但他的日常开销却以万两计。这巨大的收支差额,自然要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弥补。

第五是惩处制度的软弱。明朝对贪官的惩处看似严厉,实则处处留有余地。兵部尚书陈新甲在任上贪污被发现,按律当斩,但他通过各种关系周旋,最终仅仅被降职查办。这种处罚的"弹性",让官员们有恃无恐。

第六是封建特权的滥用。明朝虽然明令禁止官员经商,但对其家属却没有严格限制。这就给了官员们可乘之机。户部主事赵士锦就是通过妻子的名义开设商铺,专门经营官府物资采购。这种"合法"的经商行为,实际上成了官员敛财的重要途径。

此外,明朝的申诉制度也存在重大缺陷。当百姓想要检举官员贪腐时,往往投诉无门。即便投诉到了上级机关,也常常石沉大海。翰林院编修李雯在担任地方官时,就多次被百姓检举贪污。但这些检举信都被他的同僚扣下,从未真正递到上级部门。

更为严重的是,明朝的财政制度本身就存在漏洞。各级政府的收支缺乏有效监管,给了官员贪腐的机会。工部郎中周之夔就是利用工程预算的漏洞,虚报材料价格,从中牟利。这种制度性的缺陷,使得贪腐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这些制度漏洞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官员们在这个网络中相互包庇,相互勾结,使得任何单一的制度改革都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