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9 15:41
一大爷自信满满的拿着自家祖传的龙袍去参加鉴宝节目,可专家鉴定完后却说那是“赝品”,并要求当场销毁它。
正当场面陷入焦灼时,大爷淡定一笑,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众人皆瞠目结舌,就连专家都马上改口,说龙袍一定是真的。
大爷的身份究竟是什么?专家为何前后说法完全不同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天的鉴宝节目,还原事情的真相......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 细节可能存在润色 请理智阅读 仅供参考
《华山论鉴》是陕西卫视热播的一档鉴宝节目,当天的节目刚开始,一位身着西装、精神矍铄的老人缓步走上舞台。
杰克用流利的中文向观众问好,在他的示意下,工作人员打开一个精致的箱子,从中取出一件黑色的龙袍。
当这件做工精致龙袍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忍不住屏住呼吸仔细观看。
只见其正面中央盘踞着一条气势磅礴的五爪金龙,其鳞片纹理清晰可辨,爪牙锋利如钩,须髯飘逸灵动,宛如腾云驾雾,随时欲破衣而出。
龙袍下摆则以巧夺天工的刺绣技艺,再现了波涛汹涌的海水江崖景象,浪花翻滚,岩石峭立,仿佛能听到大海的咆哮声。
还有一个细节藏在龙袍背面,"大清光绪年制"六个字悄然隐现,如同一个跨越时空的印记,诉说着这件龙袍不凡的来历。
现场观众和嘉宾们发出阵阵惊叹,连经验丰富的主持人也忍不住赞叹这件稀世珍品。
杰克微笑着点点头,开始讲述这件龙袍的来历,原来,这件龙袍是他的太爷爷从清宫中带出来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先辈们为了活命颠沛流离,最终来到了美国,龙袍承载着他们对故乡的全部寄托。
杰克还透露,这件龙袍曾险些流失海外,有一次,它在拍卖会上被一位收藏家高价拍下,他们家族倾其所有,才将它秘密赎回。
当主持人询问龙袍的价值时,杰克表示,他也曾请过专家鉴定,当年的估价5亿元人民币。
这么多年来,不乏有国外富豪花重金购买,可他们始终想让它回到祖国。
这惊人的数字让现场再次沸腾,然而,戏剧性的转折很快就来临了。
资深文物专家李教授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接过龙袍,他用高倍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处针脚,又用专业仪器测量布料密度和成分。
整个过程中,现场鸦雀无声,气氛紧张得几乎让人窒息。
几位专家交换了一下眼神,李教授面露难色,直言这龙袍有很大可能是赝品。
听到他的话,现场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主持人努力维持着现场秩序。
专家随后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清朝的龙袍制式一般都为明黄色,很少有过其他颜色。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不同场合有严格的龙袍颜色规制,这种石青色的龙袍,从未找到过任何文献记载。
而且,部分工艺实在不像那个年代的技术,李教授建议将龙袍上交文物部门进行进一步鉴定,如果确认为赝品,应当销毁以防误导市场。
他还暗示杰克可能是被人骗了,建议报警调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等待杰克的反应,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杰克保持着平和的表情,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杰克面色严肃的说,他的中文名字是爱新觉罗·克力,是正正经经的皇家后裔。
克力小心翼翼地展开那份泛黄的文件,其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在灯光下闪烁着岁月的光泽,他轻轻抚摸着文件边缘,仿佛在触摸历史的脉搏。
随后,他郑重其事地捧起那枚金印,其上的篆刻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散发着皇家特有的威严。
他缓缓道来,1911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辛亥革命的烽火席卷神州大地,在这片动荡中,他的太爷爷肩负起了守护皇室珍宝的重任。
他轻抚龙袍,声音略带哽咽:"这件龙袍承载了我们家族最后的尊严和荣光。它见证了我们的苦难,也寄托了我们对故土的思念。"
就在所有人都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发言了。
老专家回忆起,他曾在《钦定大清会典图》中看到过关于类似龙袍的记载,而且,他确实听说过类似的石青色龙袍,只是这些信息只流传在学术界。
随后他亲自检查了龙袍,指出了一些符合清代晚期特征的细节,他认为,确实有存在这种制式的可能。
专家们再次展开了讨论,他们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节目组紧急安排了与其他专家的远程视频,并调阅了《清宫档案》和《钦定大清会典》等历史文献。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克力再次开口了,他表示完全理解并尊重专家们的专业判断,坦言带来龙袍并非为证明其价值。
他道出了他真正目的:实现一个心愿,克力已经77岁了,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回到祖国,他想把这件龙袍捐赠给国家。
克力表示,虽然这些年一直生活在国外,但他从来没忘记过自己的根在哪里,也一直放不下龙袍背后的故事。
晚年时他常常梦回故土,希望能为祖国做最后的贡献,这件龙袍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礼仪文化。
他希望能把龙袍上交给国家,完成它真正的使命。
克力的真挚情感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国家文物局的代表当场表示接受捐赠,并承诺组织最权威的专家团队进行鉴定。
三个月后,鉴定结果终于出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科学检测和历史考证,这件石青色龙袍被确认为清代光绪年间的真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在隆重的入藏仪式上,这件龙袍正式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龙袍的回归,不仅填补了清代宫廷服饰研究的一项空白,更成为了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象征。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学界对文物鉴定方法的深入思考。
专家们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历史文物,需要更加谨慎和全面的考证方法,不能仅凭经验下定论。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文物背后的人性光辉,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寻找自我、重塑自信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一件文物的回归,更是一个文明的觉醒。
它告诉我们,只有珍惜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陕西卫视《华山论鉴》栏目,20210110期
辽沈晚报 《揭秘清帝龙袍:加工一件需要千人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