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未能就职的英雄:北宋存亡之际的无奈与遗憾

发表时间: 2024-11-17 17:29

未能就职的英雄:北宋存亡之际的无奈与遗憾

他是拯救北宋的唯一希望,可惜接到任命书,还未上任,北宋就亡了

世人皆知北宋灭亡时的悲惨,却鲜有人知在这场浩劫之前,朝廷曾经有过最后的希望。那一年的寒冬,一位被贬谪的大臣正在长沙城中等待发落,忽然接到一纸诏书,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这位大臣闻讯后立即启程,马不停蹄地奔向京城,然而还未走到一半路程,就传来了震惊天下的消息:北宋已亡,徽钦二帝被俘。这位大臣究竟是谁?为何朝廷在最后关头还要启用他?他真的能够力挽狂澜,改变北宋的命运吗?

一、从文臣到名将:李纲的崛起之路

靖康元年初,北宋朝廷内外震动。金国灭辽之后,并未就此收手,反而挥军南下直取汴京。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局,宋徽宗惊慌失措,仓促间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新帝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清除朝中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臣,同时启用一批久在野的贤能之士。其中,就包括了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

李纲初入仕途时,便以清廉果敢著称。在太常寺任职期间,他多次上书直陈朝廷弊病,建言革除冗官冗费。每逢祭祀大典,他都亲自督察礼仪规程,纠正积弊,使得朝廷典礼焕然一新。这些建树本该使他青云直上,但因触怒权贵,反倒仕途坎坷。

当金兵压境时,李纲正主持春祭大典的筹备工作。得知敌军已渡过黄河,他立即放下祭祀事务,向朝廷递交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军事策略。这份奏章详细分析了金军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具体的防御方案。让人意外的是,这位从未带过兵的文臣,竟能对军事形势洞若观火。

赵桓收到奏章后甚为惊异,立即召见李纲。此时的汴京已是人心惶惶,不少官员纷纷请假避祸,甚至有人暗中准备南逃。而李纲却在觐见时主动请缨,愿意担任拱卫京师的重任。皇帝见他言辞恳切,便破格将其提拔为尚书右丞,全权负责京城防务。

上任伊始,李纲便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他首先清查京营军籍,整顿军纪,将临阵脱逃者严惩不贷。同时,他还在城内设立粮草调度总署,统筹各地运来的军需物资。短短数日内,原本涣散的京营便焕然一新。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用兵之道。当金军首次来攻时,李纲并未急于应战,而是命令军队固守城池,静待敌军疲惫。待金军连续强攻数日未果后,他才下令禁军出城反击。这一战,京军大获全胜,一举击退了金军的先头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

这场胜利不仅提振了军心,更让市井百姓看到了希望。一时间,自发参与守城的平民数以万计。李纲因势利导,将这些民众编入各坊巡防队,负责后勤运输和城防巡逻。短短半月,汴京已从一座惶恐不安的城市,变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

此时的金军统帅完颜宗弼正在黄河北岸观望战况。当他得知守将竟是一个文官时,不禁大为轻视。但接连几次试探性进攻都遭到挫败后,他才意识到这位文官将领的不同寻常。于是,完颜宗弼开始改变战略,准备展开更大规模的攻势。

二、一场无疾而终的改革:太学生的抗议与李纲的罢免

靖康元年二月,正当李纲主持京城防务之际,一场始料未及的政治风波在汴京城内悄然酝酿。事情的起因是太学生对朝廷用人政策的不满。当时,有数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指责李纲任用私人,排斥异己。他们举例说,李纲上任后便将其门生故吏安插在重要防务岗位上,而对其他官员多有排挤。

这份奏章很快在朝野间引起轩然大波。支持李纲的大臣认为,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太学生的指控只会动摇军心。反对者则借机发难,称李纲独揽大权,有专擅之嫌。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

事实上,李纲任用的这些人大多确实是其旧部,但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能臣干吏。如主管军需的张澄,曾在江南转运使司任职十余年,对物资调度极为熟稔。负责城防的王彦,更是跟随李纲多年,深谙其用兵之道。这些人虽与李纲私交甚笃,但都有真才实干。

然而,朝中的反对声浪并未因此平息。一些大臣开始在天子面前进谗言,称李纲倚仗军权,不将朝廷放在眼里。他们搬出李纲曾在军令中使用"奉命"而非"奉旨"的用语细节,说这是藐视君权的表现。更有甚者,还揪住李纲未经奏请便调动禁军的把柄,说他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赵桓起初并未理会这些指责。但当太学生开始在朝堂外聚集请愿,要求罢免李纲时,朝廷的态度开始动摇。当时的汴京城内,已有数千名太学生聚集在太学门前,他们手持标语,高呼口号,场面蔚为壮观。

这些太学生中,不乏一些名门之后。他们的父辈或叔伯,正是朝中反对李纲的大臣。这场看似自发的请愿活动,实则暗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

正当朝野各方争论不休之际,金军却在暗中加紧了进攻准备。完颜宗弼派出的斥候已经侦察到汴京城内的政治纷争,他断定这正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于是,金军开始在黄河北岸集结兵力,准备发动总攻。

三月初,赵桓终于在群臣压力下下令,将李纲调离京师防务,改任太常卿。这一任命表面上是升迁,实则剥夺了他的军权。李纲接到诏书后,只得将防务移交给继任者。而接任者却是一位毫无军事经验的文官,此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撤换了李纲原先任用的诸多将领。

消息传出后,城中军民哗然。守城将士纷纷上书力谏,说李纲御敌有方,此时换将必致军心动摇。市井百姓更是自发聚集在府衙门前,请求李纲留任。然而,朝廷已不愿改变决定。

或许是上天的嘲弄,就在李纲卸任的当天夜里,金军主力开始秘密渡过黄河。待汴京城中众人发现敌军动向时,金兵已经兵临城下。新任统帅手忙脚乱,指挥失据,城防顿时陷入混乱。此后不到半月,汴京便陷落敌手。

三、南下流亡路:一位老臣的抉择与坚持

靖康元年四月,汴京陷落的消息传遍天下。此时的李纲正在太常寺处理祭祀事务,得知徽钦二帝被掳北去的消息后,立即收拾行装,准备南下。按照朝廷原定的退路计划,百官当取道淮南,向应天府(今南京)进发。

然而,金军的行动比预想的更快。他们派出轻骑兵沿汴京至淮南的官道疾驰,截断了南逃的主要通道。不少官员在匆忙南逃时被金军追上,或被俘虏,或被杀害。李纲见此情形,当机立断,改走偏僻小道,取道光州(今河南信阳)。

这条路线虽然避开了金军主力,但山路崎岖,道路难行。李纲一行人骑着疲惫的马匹,日夜兼程。途中遇到不少逃难的百姓,他们认出了这位曾经的京城守将,纷纷上前行礼。李纲每到一处,都会询问当地情况,并将打探到的消息记录下来,为日后朝廷重整旗鼓提供参考。

行至光州时,一场意外发生了。当地驻军统领得知李纲到来,立即派兵将其一行人团团包围。原来这位统领已经暗中投靠了金军,准备将李纲献给金人以邀功。危急时刻,随行的老仆张福挺身而出,谎称自己才是李纲。趁着金军将注意力转向张福之际,其他随从护送李纲连夜突围。张福后来被金军认出身份,惨遭杀害。

经过数日奔波,李纲一行终于抵达了长江北岸。然而,新的困境又出现了。由于逃难的官员和百姓众多,渡船一船难求。有商人认出李纲,愿意以高价将船让给他,但条件是只能载李纲一人。面对这个提议,李纲断然拒绝,坚持与随行人员同渡。最终,他们等待了三日,才找到一艘能够容纳全部人员的大船。

渡过长江后,李纲没有直接前往应天府,而是选择暂居池州(今安徽贵池)。在此期间,他开始着手整理从汴京带出的重要文件,并撰写《靖康事略》,详细记录了汴京陷落前后的种种事件。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渠道,联络散落各地的朝廷大臣,为重建政权做准备。

就在李纲筹划南宋新政时,朝廷内却出现了新的分歧。一部分大臣主张立即拥立新君,建立流亡政权;另一部分大臣则认为应该首先营救被俘的二帝。争论正酣之际,突然传来宗室赵构在江南称帝的消息,这便是后来的宋高宗。

新朝廷成立后,第一批诏令中就有起用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的任命。这个任命象征着朝廷对李纲的倚重,希望他能够重整山河。然而,此时的李纲已经在南下途中耗费了太多精力,加上连日奔波,身体每况愈下。当诏书送达池州时,他已经卧床不起,无法启程赴任。

四、最后的进谏:一封未被采纳的奏章

建炎元年春,卧病在池州的李纲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朝廷正在与金国谈判,准备以割让淮北之地为条件,换取暂时的和平。这个消息传来后,原本病重的李纲立即召来幕僚,开始起草奏章。

这份奏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淮北地区的战略意义。李纲指出,淮北不仅是江南的屏障,更是南宋赖以生存的粮仓。一旦割让,金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建康。更为重要的是,淮北还驻扎着大量宋军精锐,他们世代守边,对抗金兵。如果朝廷割地求和,这些将士必然军心涣散。

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割地求和的诸多失败案例。他提到前凉割地于前秦,结果不到三年就亡国。又如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最终也落得灭亡的下场。李纲认为,与其割地求和,不如加强军备,整顿吏治,从根本上提升国力。

奏章的第三部分则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案。李纲建议朝廷应该立即派遣使者出使各路,安抚军民,稳定军心。同时,要加紧修筑淮北诸城的防御工事,储备粮草,为长期抗战做准备。此外,还应该派出密使,联络淮北各地的地方势力,共同抵御金兵。

这份奏章由李纲的长子李邴亲自送往建康。然而,当时朝中主和派势力强大,以秦桧为首的大臣认为,眼下国力羸弱,不宜与金国决战,主张暂时求和以图喘息。他们说服宋高宗,认为李纲的建议太过激进,不切实际。

就在朝廷犹豫不决之际,金军突然增兵淮北,开始对宋军据点发动进攻。一些原本反对李纲建议的大臣这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人提议再次征询李纲的意见,但此时李纲的病情已经急剧恶化。

临终前,李纲又口述了一份简短的奏章,再次强调固守淮北的重要性。他指出,一旦淮北失守,金军便可以淮河为基地,随时威胁江南腹地。这不仅关系到军事安全,更关系到整个南宋政权的存亡。

这份口述奏章由李邴整理后呈送朝廷,但最终仍未能改变局势。建炎二年,朝廷与金国签订了和议,正式割让淮北地区。消息传到池州时,李纲已经病逝。他的预言很快得到验证:次年,金军便以淮北为跳板,大举南侵,导致建康失陷,南宋朝廷被迫迁都临安。

在李纲去世后,他的幕僚将这两份奏章收录在《李纲奏议》中。多年后,当史官评价这段历史时,都将这些奏章视为南宋初年最有远见的政论,也是李纲一生为国尽忠的最后见证。

五、历史的回响:李纲故里的百年祭祀

建炎二年冬,李纲在池州去世后,其子李邴遵照遗愿,将灵柩运回故乡寿州安葬。当灵柩抵达寿州时,城中百姓自发组织迎灵仪式,沿途设香案,献祭拜。这一场面,在当时的文人笔记中有详细记载。

寿州官府在城南划拨一块风水宝地,作为李纲的安息之所。按照南宋礼制,一般官员的墓地规格有严格限制。但寿州知州却破例准许李家修建规格较高的墓园,其中包括一座祠堂、一座墓阙和环绕墓园的青石围墙。这座墓园的建造费用,一部分来自朝廷的赏赐,更多的是由寿州本地士绅和百姓自发捐助。

李纲下葬后不久,寿州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每年春秋两季,当地士绅都会组织祭祀仪式。仪式的规模虽不及祭祀孔庙,但在民间的影响力却一直持续不衰。据地方志记载,即便在战乱时期,这项祭祀活动也从未间断。

绍兴年间,当地一位叫陈显宗的秀才创作了一套祭文,专门用于每年的祭祀仪式。这套祭文共分四篇,分别颂扬李纲在靖康之难中的忠义表现、对抗金兵的军事才能、南下流亡时的坚贞品格,以及临终前的远见卓识。这套祭文在当地流传甚广,后来甚至被收入地方志书。

淳熙年间,寿州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当时有商人在集市上发现一幅疑似李纲亲笔书写的《论守城十策》手稿。这份手稿立即引起轰动,不少文人专程前来鉴赏。虽然最终证实这是一份临摹本,但这一事件却引发了当地民众对李纲事迹的新一轮追忆。

嘉定年间,寿州遭遇严重旱灾。当时有民间传言称,在李纲墓前祈雨特别灵验。于是,当地百姓纷纷前往墓园上香祈雨。这一习俗此后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每逢干旱,地方官员也会带领百姓前往墓园祈雨。这种将李纲神化的现象,反映了民间对这位忠臣的崇敬之情。

开禧年间,寿州知州下令重修李纲墓园。修缮工程持续了半年,除了修葺祠堂外,还在墓园内立了一通新的碑文,详细记载了李纲的生平事迹。碑文由当时著名的文人蔡襄撰写,被后人视为研究李纲生平的重要史料。

理宗时期,朝廷追赠李纲为太师,并赐额"忠节"。寿州官府随即在李纲墓园旁建造了一座牌坊,上书"忠节坊"三字。这座牌坊一直保存到近代,成为当地的重要文物古迹。每逢清明节,当地百姓仍会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缅怀这位为国尽忠的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