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5 12:20
文/周叔叔在农村 素材/周友华
【声明:每篇文章耗时四小时,实属不易;一经发现任何形式的搬运、抄袭、洗稿,必将追责。】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张青镇中学读初中。我记得有一年,我们班五十多岁的语文老师因为患病无法继续任课,当时教师资源不够,就请了一民办教师教师担任我们的任课老师。
民办教师叫张泽平,我们叫他张老师。张老师每天都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不知道是为生活苦恼还是为工作苦恼。他虽然只是暂时性的任课,但是对教学工作还是很负责,一点都不马虎。
每次上课之前,他都做了充足的备课准备,所以讲课内容比较丰富。由于那时候缺资料,缺打印,他自己就去找资料,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将题目抄在教室的后黑板上,让同学们抄着去做。所以,我们总能在吃饭的时间看到张老师一个人在教室写板书。
他总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认真读书,父母花钱把我们送到学校非常不容易,将来出人头地跳出农门,报答父母。但是这些陈词滥调对我这种调皮捣蛋的人来说,具有天然的免疫力,甚至还生出一种反感情绪。他越是那样说,我就越喜欢跟他反着来。
上初中时,迷恋上了看武侠小说,有一次,我在他上课期间看小说,被他发现并且没收了。他严厉的告诫我,必须回家把家长请到学校,否则这本书就不还给我。
让家长到学校,我想是很多那个年代学生的噩梦吧,这不仅涉及自己颜面的问题,还必定要遭受家长的一番打骂,所以我一直没有告诉家里人。张老师催了几番之后,最后也不了了之了,而那本武侠小说也一直没还我。后来我再找他要,他告诉我自己当擦屁股纸用掉了。
有一次要背诵一篇课文,但是我当时心思不在读书上,所以花了好几个晨读的时间,我都没背熟那篇课文。下了晨读之后,张老师直接把我带到他宿舍里,让我在他宿舍继续背书。
我站在过道里背书的时候,我看到他用几块砖支棱起了一个小灶,然后在上面生火做饭。做饭很简单,就是在锅里烧了一锅水,然后撒了两把米,就一直煮。可是等锅里的粥煮熟了时,我还是没有背下那篇课文。
张老师拿出两个碗,各自盛了一碗白粥,然后把其中的一碗递到我面前,说:“别背了,先吃饭吧。”
我有些惊讶的说:“老师,我去学校食堂吃。”
“学校食堂这个点早就收摊了,打不了饭。你赶紧吃吧,吃完了还要上课。”张老师不以为然的说。
我只好接过张老师手中的碗,也没有筷子(他宿舍里只有一双筷子),就这样用嘴对着碗喝了起来。但是,我心想总不可能光喝白粥吧,总得有一点下粥的菜吧。不过,我扫视了一遍张老师的房间,还真的没有,连周老师自己都是喝的白粥。
我喝的快,比张老师先吃完。张老师见我已经吃完了一碗,便对我说:“锅里还有一点,你盛了吧,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多吃一点。”
说实话,我也真没吃饱,我也不客气,打开锅,发现只有锅底粘着的不到半碗粥。当时年少,想的也不太多,直接就把那粘在锅底上的粥全部盛到了自己碗里,一囫囵全部下了肚。
不过,从那时候开始开始,我对张老师也转变了些看法。觉得他虽然是严厉了些,但他也都是为了学生好。可是奈何我这人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我也想好好学一学,可每次考试下来,都在班级排名垫底。
张老师多次找过我谈话,对于我的学习状况,他总是摇头叹息道:“友华,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等你以后进了社会,你才会懂得对于生活的苦来说,学习的苦根本就不值一提,那时候连后悔药都没了。”
在初三上半年的时候,我还是辍学了。离开学校的那天,张老师在校门口按着我的肩膀说:“不读就不读了吧,反正你也不是块读书的材料,也只是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家里的钱。但是你进了社会后,不要东闯瞎晃,最好学一门手艺。现在,据我了解往外面做泥工的和做裁缝的很多,你去选一门做做,有了手艺你也有了安身立命之本。但是切记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选择一门手艺后,就要坚持做下去,把手艺学精,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个半吊子手艺。”
在初中时期,张老师的一句话我都没听进去,唯独听进去了他这番话。所以,辍学在家干了两年农活后,我就让我父亲帮我寻了一个泥匠师傅,拜他做了师父。
跟着师父学了三四年的泥匠手艺,我自己也出了师,也能靠自己的手艺吃饭了。在工地上干活,因为有手艺,所以被称为大工,那些没手艺的人只能做做小工,小工就是干些拌泥浆,提泥桶,搬砖快之类的杂活,大工指挥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在工地上,大工跟小工的身份不一样的,大工往往被小工巴结着,因为保不准哪天大工一不高兴,往上头一告,小工随时就得换人。
1992年,湖口县城新建高中。通过熟人介绍,我来工地干活。当时工地我给我分配了一名小工,让我惊掉下巴的是,这个小工居然是初中的张老师。我认出了他,但是他没认出我,毕竟离开初中后已经过了七八年。
张老师客气的跟我打着招呼,让我多担待一点,有什么事需要他做的,只管吩咐就行。我鬼笑着说:“我可不敢。”
张老师一听慌了神,连忙说道:“有什么不敢的,你是老大,你说了算,我听你指挥。”
我笑嘻嘻的说:“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只有老师教育学生的份,哪有学生反过来教育老师的。”
张老师张着嘴望着我,半天才结结巴巴的说道:“你...你怎么知道...我是老师,难道你是...”
我丢给张老师一根烟,做了一个鬼脸,说:“没错,张老师,我是你当年的学生,你难道忘了我吗?”
张老师盯着我打量了半天,说道:“看不出来,但是有点面熟。”
我笑着说:“张老师,我是周友华啊。你当年在课堂上收了我的小说,还让叫家长,最后我没有叫。你一气之下,把那本小说撕了,当成擦屁股纸。”
张老师这才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说道:“原来就是你这臭小子啊,当年可没让我少费心思。”
我接着问道:“张老师,你咋转行来工地当小工了,教师的工作不干了?”
张老师很不忿的说:“甭提了,干不下去了,学校后面来了几个大学生,就把我给辞退了。后来我也想通了,不想再被人踢来踢去,就来做小工了。”
我打趣的说:“以前是你教我做事,以后可得是我教你做事了。”
张老师摸着头,尴尬地笑着说:“今时不同往日,该低头时要低头,以后该骂则骂,不要顾及我当过你的老师。”
后来被身边的工友知道我跟张老师是师生关系,他们就经常拿我们开玩笑,而张老师则一脸骄傲的说:“学生当泥匠怎么了?老师当小工又怎么了?都是靠双手吃饭,不丢人。再说,学生当的是大工,老师当的是小工,这叫青出于蓝胜于蓝,说明我这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强过自己,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说完,众人哈哈大笑。
有一次,张老师悄悄的找到我,说:“友华,你以后别叫我张老师了,你是大工,我是小工,听起来怪怪的。”
我好奇的问道:“那叫你什么?”
张老师想了一下,说:“就叫我老张吧。”
我摇了摇头:“不行,你是我的老师,就永远是我的老师,我还叫你张老师。”
大工叫小工老师,小工叫大工小周。这个事情在工地上一直被当做工友的小料,给大家带去了不少欢乐。
后来,这个工地上的活干完之后,我们就要分道扬镳了。领到工钱那一天,我请张老师在饭店吃了个饭。在吃饭的过程中,我问张老师什么打算,张老师无奈的说:“能有啥打算啊,县城的活少,这个活干完了,就得回家种地去,我也不擅长跟别人打交道,人家有活也不会叫上我。”
我思索了一番,说:“张老师,要不这样,我带你出去闯一番,我在外面有很多同行的朋友,他们都说外面的活不仅好找,而且工资还比老家高。我们搭个档,我做大工,你就打下手做小工。”
张老师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我说:“你真的想带我?”
我认真的说:“你是我老师,我难道骗你不成。”
张老师心情一下子舒畅多了,他高兴的说道:“要知道如今这般,我当年就不没收你的小说了,还多买几本你看看。”
我俩开开心心的吃完了那顿饭,结账的时候,张老师很高兴,非要他去结账,我拗不过他,只能由着他去了。
一个月后,我跟张老师正式成为泥匠搭档,准备去外面大展身手了。
【本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仅供文学创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