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6 15:24
沈哮谷
新沂“泉潮庵”,又称“泉潮律院”,是苏北一大丛林,位于新沂腹地马陵山五华顶之巅,故人们都称之为“五华顶”。五华顶始建于清代乾隆中叶、殿堂馆舍六百余间,属于“十方常处”,在鼎盛时期,常住僧五百余人。其庙宇之宏伟,虽稍逊于宿迁极乐庵,但它的地理环境,封建权势,游览价值,却远在极乐庵之上。况俯视有三仙遗迹,龙泉古刹,远眺有骆马湖波光帆影,沭水泱泱,故八方景仰,游客如云。如此林泉盛境,宝贵文物,在抗日战争期间,竟被民族败类王光胜(河防大队长)部下中队长,绰号谢傻子者,协助日寇扫荡马陵山区,纵火将五华顶大雄宝殿、祖堂楼、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全部烧光,所有佛经和五华顶建庙以来十七代方丈和尚画像,以及五华顶引以为荣的四面御赐牌尽成灰烬。大火延烧三日,一代文物毁于一旦。龙泉庵、奶奶庙也遭池鱼之殃。三庙僧尼,流落各方。1941年后,由二十代住持登善和尚,在杭州雕塑三尊大佛,重修宝殿,招回十数僧众,勉强维持。至1946年,国民党准备大举进攻山东前夕,我淮海行署唯恐国民党在五华顶修建据点,为解放战争的需要,指示王庄唔峒两乡,将五华顶、龙泉庵、奶奶庙全部拆除。算来五华顶由建到拆,近三百年历史。
一、五华顶庙基之由来
元世祖忽必烈,崇尚喇嘛,笃信佛教。入主中原后,大多僧侣和官宦之家,为讨主子欢欣,在各地名山大川,城镇农村,大兴土木,建造佛庙。龙泉庵亦在那时应运而建、(在平整扩大地基时,真正的三仙洞遗迹被全部削平。)庙宇虽小,但四面环山,如同一粒珍珠衔在蚌壳内,不入谷口从任何角度都难窥见这颗明珠。十数僧众隐居其间,真乃”人间天上神仙境,幽谷桃源世外人”。其时人烟稀少,香火不济,端赖耕凿为生,因之包括五华顶在内的大片荒山悉被龙泉庵占有。
据宿迁文史资料介绍,宿迁极乐庵在明崇祯十七年,由第一代住持“占一”和尚开始建造,因西方佛地是极乐世界,故名极乐庵,占一是释氏五派之一的律派,故而全称“极乐律院”。而五华顶名“泉潮庵”,又名“泉潮律院”,可以肯定五华顶也属律派,与极乐庵是同一派系,属极乐庵下院。
据五华顶邻近村庄老人传说:在乾隆时代有一游方和尚来到龙泉庵,与住持相处极洽。一日同登五华顶闲游,该僧提出意欲在此建庙以宏扬佛法,並为栖身之所。住持慨允,甘愿奉赠。该僧坚辞不能赠赐,必须价购,一文钱也是买卖,以免后代发生争执。住持允以一文钱将此山卖断,接钱时随手丢入山边水塘内。后人称五华顶门前大汪为“落钱汪”。
一九三二年宿迁县长张佐臣视察宿北,寓居五华顶,与方丈跻圣谈至深夜,翌日临行前留给跻圣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佛门最忌打逛语,买山只费一文钱”。可知跻圣将五华顶建庙历史作了详尽介绍,由此证实以上故事非为虚构。这位买山和尚即五华顶第一代住持,可能是来自极乐庵。五华顶由建到废共传二十一代,能知法名者只有最后七代,按次排列为禅一、慧门、跻圣、藏真、希普、登善、先光。希普前皆有画像供在祖堂楼,每年初一至十五开门,引众僧祭拜。祖堂被烧后,前十四代法名已无从查考。
二、五华顶建筑规模和田庄庙产
五华顶建筑格局是沿袭中国古建筑三院九井式。外跨西花园,中轴由大门至大雄宝殿,当中有三排横房,是大板堂、大斋堂、善客堂全是穿堂。两厢是东西长廊。每逢喜庆吉日,穿堂门全部打开,在大门前就能看到大雄宝殿如来金身。东厢有仙姑楼、僧寮楼、客堂、大厨房。西厢是板楼、库房楼、小厨房、磨坊。西院是大方丈室、小方丈室、藏经楼、戒台楼、茶房、酱园、牢房。西跨院有退居院、花园、鱼池、杂工铺、下房等。东院是祖堂楼、学房、慧门居室、储藏室、下五堂、炮楼、骡马厩、放牲大猪场、草料场、小练兵场。从大门左右起,为八尺高的青砖墙、围绕全部寺庙。青砖墙外,距离三五十米不等,随山势高低有一道乱石外城。城门东向,站在此处举目远眺,村庄、原野、河流历历在目。石城与砖墙之间,为遮天盖日的高大松柏林。全庙占地约七八十亩。除庙基外,向北直至黄草关,所有荒山全属该庙领地。共计田庄庙产约七百顷。佃户庄十七所,马陵山东从北向南,有北渡庵、北新庄、茶庵、大和庄、地藏庵、南茶庵、小和庄、东圣庵、姜庄、小湖;山西有西和庄、沈公院、新场、二场、袁场、牛场、三场。1929(民国十八)年,“二·一三”刀会暴动,参加者多系极乐庵、五华顶两庙佃户,涉讼累年,结果判处两庙各以田产三分之一充为学田,(极乐庵120顷,五华顶60顷),由教育局经管两庙所出田产,是否占总庙产的三分之一,谁也未曾清查追究。除田产外,五华顶还在王庄建有大量市房,经营商业,如油酒坊、杂货铺等。由旧街南门内,直至原人民公社,所有路西房屋,全系五华顶市房。北伐后,这些房屋,有的租让,有的被占为公用。
三、五华顶住持和尚换代制度
五华顶当家和尚一贯采取传贤制。它有别于一般佛庙和子孙堂的师徒继承。老和尚退院前,要选定贤能僧人接替,並通过同宗庙----宿迁极乐庵,徐州云龙山、清江普应寺等寺院住持和尚同意和支持,举行传法典礼,始得任职履行方丈职务。任职后首先对庙里主要执事僧进行甄别,特别对库房执事僧、客堂执事僧、庄国田产管理僧等,进行调整任免。在统一领导下,分别担任粮款出纳、接待挂褡僧众,以及田庄之田产管理。同时要到同宗庙参拜长老,聆听教诲,对邻近村镇素有往来之知名人氏,一一登门投刺拜会,请予关照。
四、五华顶清规
五华顶是十方常处,接纳十方僧众,凡持有三宝(衣、体、戒牒)者,经执客僧查验、库房僧审核,住持和尚批准,愿在庙里常住者供养一生,死后负责殡葬。过往行脚僧借斋、借宿者照例供给,给予方便。住庙僧伙食常年都是杂麦大卷、青菜、豆腐、豆芽和自制咸菜。节日另加素菜白面大米。绝对禁止动荤。一日三餐,由伙工道人(俗家)将饭菜按次摆好,闻梆声,僧众齐集膳堂合十诵经,方丈亦不得例外,体现僧众一律平等。用膳时不准讲话、不准听到筷响、碗响、嘴响和其它响声。饭罢集体出饭堂,不得自由行动。平日每个和尚都得衣帽整齐,保持清洁,不得赤膊跣足。一日三上殿,环跪大雄宝殿如来佛周围,香烟缭绕,经声、磬声、管乐声节奏分明。晚殿结束,有专人专司钟鼓。击鼓约半小时,撞钟一百零八响。接着由僧人轮流值夜,胸挂斗大木鱼,边敲边走口念经文,巡查各院,防盗、防火、防僧众不轨行为。凡查出违犯五戒者,轻则跪香,重则跪到祖堂楼处以戒板,再重者关入牢房,任何人不能例外。
五、放戒受戒
“放戒”即招收新一代和尚,五年一轮。起于花朝,终于端午。每临放戒之年,先期通知各庙,並张榜于市。事先到外地聘请饱有佛学修养之高僧为戒师负责主持。届时大开中门,悬灯结彩。凡与庙里平日有喜丧往来之俗家,也要送佛幔、法器、香烛等礼品祝贺。来庙受戒者,有来自他省、他县和已在他庙出家而未受戒者,其中老少不一,年轻者多。因自幼多病,经神汉、巫婆允愿出家为僧者,有个别年过半百,曾在仕途栽过跟头,锐气已挫不能自拔者,也有的因个人行为不轨,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而遁入空门以求解脱者;还有的对生活失去信心,甘愿跳出尘寰,斯守青灯古佛了却一生者。每届人数不等,少则百人,多则数百人。戒师一再启发、交待佛门“三皈”“五戒”。能决心遵守者,便了剃度,发给僧衣僧帽。每日按时跪在戒台前听经,四十九日开始受戒(烧疤),这是步入佛门主要一关,由两个沙弥用戒板夹住受戒者头颈,戒师手持香火,口念阿弥,烧得蓝烟缕缕,焦气四溢。有的珠泪滚滚;有的哭叫连声;有的昏厥倒地。只此星星之火,决定一世为人。受戒期满发给衣、体、戒牒,成为真正佛门弟子。愿留者留,愿去者去。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六、恶僧慧门和四面御赐牌
五华顶十六代住持僧慧门,绰号“老黑和尚”是个不守清规戒律的佛门败类。吃喝嫖、吸鸦片,无所不为,历代方丈都住西院方丈室,慧门却住在东院北墙角的秘密小院里,除四个贴身用人外,任何人不得擅入。早晚得用人替他穿衣脱衣,睡前替他暖被,吸水烟需人装烟点火送到嘴边。他有私人伙房,三个厨师,每日供应鸡鱼肉蛋,山珍海味。他身边不离自卫手枪,怕人刺杀,他终天躲在黑暗角落里干不能见人的勾当。他平日依仗财势蛮横霸道,不但庙里和尚,田庄佃农畏之如鼠,附近村民也得让他三分,哪个村庄与五华顶发生争端,慧门就会调庄兵(调集各田庄青壮年)与谁动武,他规定每个田庄青壮年,都练武术,虽不精通却也会几手拳脚。当时有句民谣:“和尚庄的狗,都会四门走。”谁敢与之争衡,遇事只好退让一步求得安宁。故村民都称他是“恶僧”“山大王。”
光绪年间。容湾“拔贡”孙宜清,号蔚忱,其佃农之妻,到三场(五华顶田庄)庙田拾麦,被看收人殴打成伤,导致流产,向其主人孙宜清哭诉,孙与三场负责和尚理论,反受其辱。孙本人出首向宿迁县府控告五华顶治庙不严,纵奴行凶,经县府判决,由五华顶出钱三百元,为伤者疗养,并追究打人者刑事责任。慧门不服,上诉清江第二审,第二审驳回诉状维持原判。慧门又告到北京大理院,被拘留候审。孙宜清原是替佃农申冤,家中并不富有,拖延日久无力进京。传说慧门乘机以三千两银子贿赂某官员,暂时得脱。适逢三月初三,慈禧太后率光绪帝祭太庙,该官员暗与庙里和尚勾通,让慧门混入众僧间,充当法台座首。慧门原本声音嘹亮,经声悦耳,此际更加卖力,博得慈禧欢欣,因问此僧来历,该官如实奏闻,并请予以赦免,慈禧允诺。但恐回山后原告和县府继续追究,故赐予牌轿、红袍、红鞋回山。慧门和尚千恩万谢回到宿迁。下船后,身穿红袍,足登红鞋,坐在官轿里,轿前高举肃静、回避、奉旨回山,钦赐方丈四面御赐牌。并借极乐庵管乐队轿前引路,趾高气扬回到五华顶,将四面牌供在大雄宝殿如来佛两旁。全庙僧众环跪殿前,迎接方丈荣归。三日后,五华顶大宴宾客,在筵席上,慧门法师则轩眉攘臂,矜已之能,其实谁都清楚,四面牌是三千两银子买来的。孙拔贡自知财势不敌,只得忍气吞声,就此罢休。
自此慧门和尚如虎添翼,为所欲为。购买步枪百支,短枪数十只,雇用地方兵痞流氓百人,组成一支守山队。并请来一名退伍教练刘占标充当队长。所有队员一色灰军服、大沿帽、腰带裹腿武装俱全。俨然一支正规部队。每日在庙门广场操练,夜间轮班值勤。这支武装究竟经谁批准,无人得知。慧门每年秋收后,都要到田庄巡查一次。下山时,轿前桥后各有一班武装护卫。另有四个贴身用人,背着茶具、烟具(大烟灯)水烟袋围随左右。慧门身着赭黄色圆领大袖礼服,头戴元宝僧帽,手持雕翎翎羽扇,坐在轿里,成风凛凛,傲气凌人。队长骑在马上,不离前后。轿出东门时,鸣炮三声,以示威严,(解放前五华顶附近居民,赌牌九时,每拿到副大牌,总要高叫一声:“五华顶出练——‘大炮一根’)”。到达某个田庄,佃农夹道跪接。如查出农有反抗、偷盗、作弊、隐瞒、违反庙规等不轨行为者,轻则吊打罚粮。重则收回土地逐出田庄。甚至自行杀戮。杀后写个字条告知县官,万事大吉。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茶庵庄头朱某,窝藏土匪朱小拱、刘二水等,慧门侦知后,率守山队将茶庵全村包围,按户搜查。将刘、朱二匪和窝主,以及认为有通匪嫌疑的佃农,逮捕二十二人,带到山下全部枪杀。实为空前惨剧,闻之令人胆寒。因未经审讯,庄头朱某反得幸免,其他冤死者只有衔恨九泉。一个和尚,竟操有生杀之权,当时社会之黑暗可想而知。1929年,这个七十五岁作恶多端的恶僧,久病不治身亡。
七、五华顶的败落
慧门死后十七代和尚跻圣,法号超尘,继任方丈。跻圣俗家姓贺,住小湖东北小陆庄,自幼出家,心地善良,颇得众僧爱戴。此时正值北伐时期,打倒土豪劣绅,废除迷信口号响遍全国。五华顶正是革命对象,避之不及,哪还敢胆大妄为,作福作威。更兼宿迁刀会暴动时,曾有一股暴乱分子,冲进五华顶,大肆抢掠,地方不法之徒,也乘机混入五华顶,趁火打劫,抢走大量古董字画宝贵财物。连七百多厅的放牲大猪,也被王庄屠户拖下山来宰杀入市。庙中所有浮财席卷一空。由此而发财者不乏其人。在军阀混战时期,苛捐杂税、摊派借款层出不穷,四面八方都向五华顶伸手。住持僧虽换代频仍,但都受命于危难之际,谁都无法挽回残局。
结尾语
五华顶被拆除,迄今已四十六年。所有可供参考的历史文物,已荡然无存,我只有凭个人回忆,和个别老年人的片段叙述,整理出这篇“五华顶庙史简介”。因无系统的参考资料,内中必然会有偏差失误之处,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特别是宋玉岩老人,他对五华顶庙宇全部建筑格局、田产分布,和慧门的一生罪恶活动,提供了大量准确的资料,在止表示感谢。
附:新沂“全潮律院”(五华顶)平面图
新沂“全潮律院”(五华顶)平面图
说明
①大门:门前一对石狮。
②善客堂:外来僧人借宿处
③大斋堂:僧人食堂。
④大板堂:和尚学经处
⑤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
⑥仙姑楼:供奉狐仙。
⑦僧寮楼:僧人宿舍。
⑧客堂:接待外来僧人。
⑨大厨房:僧人大伙房。
⑩大板楼:执事和尚住处。
⑪库房楼:执事和尚办公处。
⑫小伙房:慧门私人厨房,兼招待上等客人。
⑬磨房:常年供应面粉。
⑭大方丈室:住持和尚住处。
⑮小方丈室:接待上等客人住处。
⑯戒台楼:一般客人住处。
⑰客厅:方丈会客室,楼上是藏经楼。
⑱长蛇院:酱园。
⑲退居院:退居方丈静养处。
⑳下房:厕所。
㉑祖堂楼:供奉历代方丈遗像和处罚僧人地方。
㉒学房:小和尚读书识字学经处。
㉓慧门居室院。
㉔下五堂:外来求戒者住处。
㉕炮楼:楼上住护院兵,楼下是进粮草的便门。
㉖储藏室:堆放杂物。
㉗骡马厩草料场。
㉘放牲大猪场。
㉙外围墙东大门,外围墙只有一个东大门,小南门通龙庵,便门,小西门常年关锁,只有死了一般和尚,由花园东西门运出,开小西门运到山下埋葬,故小西门又称吉祥门。若死了方丈,便由角门抬出,葬入墓地。
㉚干尸房:原是宿迁来龙庵燃灯和尚停尸处。
(作者简介:沈哮谷,别名永泰,80岁,新沂王庄镇人,现居南京,中师文化,解放前后曾任中小学教师。晚年则以剪影画像为业。)
注:本文摘自1992年《新沂文史资料》,如有侵权联系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