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探索中医冠心病证型的奥秘

发表时间: 2024-11-30 10:12

中医将冠心病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等,常见以下几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心血瘀阻证

- **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寒邪内侵,寒凝气滞,血行不畅;亦或是久病入络,瘀血内阻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引发胸痹心痛症状。

- **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例如有的患者在生气后,胸部会出现针刺样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且疼痛程度会明显加重。

-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 **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载药上行,合而起到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

- **常用中药**:除上述方剂中的药材外,还常用丹参三七延胡索等,丹参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增强活血化瘀通脉之力。


气滞心胸证

- **病因病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发为本证。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到心脉气血运行。

- **临床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舒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比如患者在工作压力大、心情烦闷时,会感觉胸部隐隐作痛,通过叹气等方式可稍微缓解。

-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川芎活血行气;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之功,使气机通畅,心脉调和。

- **常用中药**:可加用郁金青皮等增强疏肝理气之效。郁金既能活血止痛,又能行气解郁;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对于肝郁气滞较重者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痰浊闭阻证

-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乳酪,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浊上犯,阻遏心阳,心脉痹阻,发为胸痹。比如长期大量食用油腻、甜食等高热量食物,且缺乏运动的人群,易出现脾胃运化失常,滋生痰浊的情况。

- **临床表现**: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有些肥胖患者,平时总感觉胸部闷堵,活动后气短明显,且在阴雨天这种闷堵感会更强烈。

-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常用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瓜蒌化痰宽胸,薤白通阳散结,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再配合涤痰汤中的陈皮、茯苓、胆南星等化痰理气之品,共同达到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使心阳得通,痰浊得去,胸痹得解。

- **常用中药**:可加用石菖蒲,其能化湿豁痰,开窍醒神,有助于增强化痰之力,改善心脉闭阻的状态。


寒凝心脉证

- **病因病机**:素体阳虚,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胸痹心痛。常见于冬季或在寒冷环境中,寒邪侵袭人体,诱发病情发作。

- **临床表现**: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紧或沉细。例如老年人在冬天外出,受寒后突然出现胸部剧烈绞痛手脚冰凉,冷汗直流的情况。

-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脉。

- **常用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枳实薤白、桂枝通阳散寒,化痰散结;当归、芍药、细辛等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使寒邪得去,心脉得通,心痛缓解。

- **常用中药**:可酌加干姜、吴茱萸等,干姜温中散寒,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尤其适用于寒邪较盛者。


气阴两虚

- **病因病机**:久病体虚,耗气伤阴;或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暗耗气血阴液等,导致心之气阴亏虚,心失所养,虚里不宁,发为胸痹。常见于冠心病病程较长,病情迁延的患者。

- **临床表现**: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低气微,面色㿠白,易汗出,口干少津,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少苔,脉虚细缓或结代。比如一些老年冠心病患者,平时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心慌、气短,胸部隐隐作痛,还经常口干,身体比较虚弱。

-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 **常用方剂**: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生脉散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人参养荣汤补气养血,可增强气阴双补之力,同时配伍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药,使气阴得补,心脉得通,缓解胸痹症状。

- **常用中药**:常加用黄精玉竹等,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进一步滋养心之阴液,提高气阴两虚证的治疗效果。


心肾阴虚证

- **病因病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久病及肾,耗伤肾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心脉失养,发为胸痹心痛。常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阴逐渐亏虚,易出现此类证型。

- **临床表现**: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例如有的患者晚上睡眠不好,经常感觉心烦,同时伴有腰部酸痛、耳鸣等症状,且时有胸部憋闷、心慌之感。

-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 **常用方剂**:左归饮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左归饮滋补肾阴,使肾水充足;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滋阴清热,两方合用,既能滋养肾阴,又能养心安神,改善心肾阴虚所致的各种症状,使心肾相交,阴液得养,心痛得缓。

- **常用中药**:可加用女贞子旱莲草等,女贞子滋补肝肾,益阴养血;旱莲草滋阴益肾,凉血止血,二者合用可增强滋补肝肾阴虚之力,利于病情缓解。


心肾阳虚证

- **病因病机**: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肾阳不足,不能鼓舞心阳,心肾阳虚,温煦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之人,阳气亏虚较为严重。

- **临床表现**: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浮肿,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迟。例如一些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平时怕冷,手脚冰凉,稍微活动就心慌、胸闷、气短,还伴有下肢水肿的情况。

-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常用方剂**: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参附汤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二者合用可温补心阳;右归饮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两方协同,使心肾之阳得补,阳气充足,推动气血运行,缓解心脉痹阻之症。

- **常用中药**:可加用桂枝、干姜等,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干姜温中散寒,进一步增强温阳散寒、通脉止痛之力,改善患者症状。


中医对冠心病的证型辨证论治各有特点,临床实际应用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方剂和药物,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