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最后一餐背后的意义:死刑犯的特殊待遇探索

发表时间: 2025-02-02 14:45

最后一餐背后的意义:死刑犯的特殊待遇探索

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演绎清末16名死囚为了“帮助”腐朽的清廷“摆平”棘手的天津教案,慷慨上法场的悲壮故事,上法场之前,道台给他们准备一桌丰盛的断头饭。

让他们吃好喝好,吃饱上路。中国素来会给死刑犯享用最后一餐,这个传统至今也没有改变,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内容也不相同。

一:

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出现一则广告,本州所有死刑犯在上路前最后一餐,可以选择必胜客的外卖披萨作为食物,广告打得很大,打遍全州。

不久,必胜客收到顾客投诉,说南卡罗莱纳州的死刑犯卡尔.肖上路前点了必胜客的披萨,可是拿到手才发现不是必胜客的披萨,令肖十分不满,投诉了必胜客。

必胜客不得不取消了这则宣传广告。

必胜客这么做无非是借死刑犯最后一餐宣传自己的美食,可做这种广告在中国人看来不能理解,死刑犯上路无论如何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不吉利的。

没有哪家餐饮公司会利用死刑犯最后一餐做广告推销自己。

然而,在西方死刑犯最后一餐不仅可以点外卖,甚至可以拿来公开讨论,那些见诸媒体的报道就更多了。

美国纽约晚餐俱乐部“饕餮工作室”,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主题为“濒临死亡,你选择的最后一次晚餐是什么”的晚宴,杂志和报纸也会利用特殊版面介绍名人临终选择的食物。

比如,这些纸媒会爆出萨达姆上路之前吃了什么饭,美国还出现过死刑犯食谱网站,这个网站追踪了2000-2010年美国绝大部分死刑犯上路之前的最后一餐。

得克萨斯州的一名死刑犯上路前给自己选择了:2块炸鸡排、2块煎鸡胸肉、3块煎猪排、2个汉堡、生菜西红柿洋葱沙拉、4片面包。

半磅炒洋葱土豆、半磅洋葱圈番茄酱巧克力蛋糕和牛奶。这份餐应该说非常丰盛。媒体报道这名死刑犯的最后一餐,把平生最想吃的食物都点了,大饱口福之后才上路。

如果是局外人,对死刑犯最后一餐的食谱,怎样讨论都不会觉得过分,因为毕竟死的不是自己,看死刑犯吃东西,就像看一场电影,听一个故事。

但是,如果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情形就大不相同,2013年,一个名叫哈利戈夫的摄影师,无意中在朋友的电脑里看到了死刑犯食谱网站展示的死刑犯最后一餐食谱。

看得他胆战心惊,在网站下方留言道:如果是我明天要被执行死刑,让我在上路之前选择最后一次晚饭,我肯定什么也吃不下。

二:

在西方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并非完全如媒体宣传的那样:丰盛、多样,也不是所有死刑犯在上路之前都会有心情饱餐一顿,有不少人临了心情沉重,根本没有心思吃东西。

1995年,美国一名死刑犯麦克维上路之前,只点了两份薄荷巧克力冰激凌,这名犯人制造了一起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爆炸案,造成168人死亡,面对死亡,他没有心情吃饭。

有人说,麦克维上路之前吃这么少,可能是由于害怕死后见到被他害死的亡魂,害怕受到上帝的审判,吃得少一点,到了上帝那里也少一份罪状。

从死刑犯选择的最后一餐饭食内容,可以看出这些人内心到最后对自己的罪行是否进行了忏悔,麦克维显然内心感到了良心的谴责。

而有的死刑犯最后一餐内容丰盛,很难说他们内心对自己罪行进行了真正的忏悔,199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死刑犯戴维斯上路之前给自己点了丰盛的饭食。

他点了龙虾、炸虾炸牡蛎、烤面包和960毫升的无醇啤酒,美美享受了一番,这位被控涉及三起杀人案的凶手,直到最后脸上毫无惧色,没有一丝忏悔。

有些罪犯不但毫无悔意,还在上路之前利用最后一餐,摆出庆祝的模样,1967年,美国死刑犯维克多,在上路之前给自己点了一杯黑色橄榄汁作为最后一餐,十分得意地喝下去。

其实,当死亡来临时,绝大多数死刑犯的内心都是恐惧的,尽管他们对所犯罪行并不一定认罪和忏悔,但是,面对自己生命结束,内心并不情愿,会产生恐惧。

1981年,美国一名叫做里奇的死刑犯在法庭陪审团认定他有罪时,表现出智力缺陷,他的律师告诉陪审团,里奇患有智力问题,希望法庭能够因此赦免他的死罪。

对此,陪审团经过讨论,并没有支持里奇律师的提议,认为里奇智力没有毛病,律师说他智力缺陷完全为了逃避罪责,最后里奇为自己点了一份上路前的最后一餐。

只不过,在他试图以智力缺陷逃避法律制裁失败后,知道自己“装疯卖傻”没能逃过死亡时,连亲自点的最后一餐也没有吃完,当看守询问他为什么不吃时,里奇答道下次再吃。

一句下次再吃,透露出里奇还对自己能够逃过死刑心存幻想,幻想着也许命运之神会奇迹般的留住自己,只不过这个奢望不可能实现了。

不管死刑犯想吃什么样的最后一餐,在西方他们点的饭都以西餐为主,美国的司法制度,令发生在本国的死刑犯最后一餐能够被报道,被大众所知,可在中国情况却不一样。

三:

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中16名替清廷顶罪的好汉,被安排替死,道台给他们准备了猪头肉、羊头肉,火锅、菜肴,还有几大坛好酒,为这些好汉送行。

且不论这16人的因何被论死刑,只说电影里出现的好酒好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上法场前,死刑犯的最后一餐。

中国有句古话:“宁死不当饿死鬼”,死刑犯上路之前,仵作都会给他们准备最后一顿“壮行饭”,得让他们吃饱喝足,然后再送他们上路。

旧中国死刑犯会被砍头、绞刑或者凌迟等,执行方式过于惨烈,令人恐怖。

新中国成立后,死刑犯改为枪决,废除了古代的酷刑,我国进一步和西方接近,21世纪以后,死刑犯又增添了注射执行,同时对死刑犯人权保护意识也在加强。

刑法》规定,死刑犯在上路之前,可以选择吃肉、菜、面包、布丁和水果等食物,具体规定:会给死刑犯最后一餐准备十种菜品,包括四种主食、六种副食,还准备一种饮料。

监狱还会给死刑犯提供餐具,如果有基础病史的死刑犯,监狱还会给他们提供药品,如有特殊要求,还会允许死刑犯从外边制作,送进监狱吃最后一餐,充分保障死刑犯的尊严和权益。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死刑犯最后一餐很少被媒体报道,普通的死刑犯上路前最后一餐究竟吃什么,外界几乎无从得知。

但是,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死刑犯最后一餐大概率会选择中餐,中华地大物博,各个省份死刑犯饮食习惯都不同,很可能会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最后一餐。

2021年1月28日晚上,落马后的贪官赖小民,被通知明天上路,这天晚上他享用了自己的最后一餐。

据说,赖小民点了老家江西的菜肴,瑞金的仙米冻芋子饺、翻豆饼等等,还点了一碗牛肉汤,一壶家乡的米酒

作为罕见被执行死刑的前省级干部,赖小民的最后一餐待遇显然比普通人好,能享受到普通死刑犯吃不到的美食,而有些美食,普通犯人可能至死也没听说过,更别说吃了。

伴随经济发展,我国法律制度的成熟,死刑犯的最后一餐也得以“提高”,有说死刑犯最后一餐可以被允许吃一顿饺子,如果犯人喜欢喝酒,还可以加壶白酒。

饺子,一般在过年过节才吃,死刑犯被允许最后一餐吃饺子,显示了中国对死刑犯人权的充分保障。

四:

尽管伴随社会发展,中国死刑犯的待遇有所改变,但是因为死刑犯以前的社会地位、身份、职务不同,对他们最后一餐的使用标准仍有差别。

但是,中国不允许死刑犯随意享用上路前的最后一餐,并不是想吃什么就能点什么,更不能点买外,被剥夺权利的死刑犯也不能投诉最后一餐。

既使待遇得到改善,死刑犯最后一餐所能点的只能是一些家常饭菜,价格昂贵的饭菜不允许使用。

死刑犯最后的归宿是死亡,尽管中西方文化不同,死刑犯最后一餐食谱也不同,但是对死亡的恐惧却同时存在。

只不过西方文化可以开放的谈死刑犯最后一餐,可以宣传,可以打广告。而中国文化的含蓄使得人们避讳或者耻于公开谈论,或者放到网上讨论。

21世纪伴随中西方文化交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死刑犯最后一餐的食谱也会在未来越来越接近,中西餐之间的特色和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

可是,不论怎么变,死刑犯的最后一餐都令人感到窒息和绝望。

参考文献:

1:温莎译.最后一餐的由来.科学大观园. 2014.01

2:舌尖上的“死刑饭”揭秘美国死囚最后“断头餐.中国军网.20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