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走进中国贵族消亡史: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

发表时间: 2024-11-08 09:01

走进中国贵族消亡史: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

至少在千年以前,中国就完成了“消灭贵族”的历史任务。在这方面,中国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01


在很多方面,中国都是世界上很特殊的一个国家。那么大的“非宗教”国家,是一项。此外,还有另一项特殊点:中国很早——最晚是宋代——就是平民社会了。世袭贵族,作为一种政治势力,消亡了。中国的平民政治史,超过千年。


放眼全世界,中国的“无贵族”,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非常少见、非常独特的。


有人认为,中国的“无贵族”,是历次农民起义的结果。比如杀人如麻的黄巢,不分青红皂白,一通大砍大杀,“天街踏尽公卿骨”,把大量贵族都直接肉体消灭了。中国贵族就是这样消亡的。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也符合史实。农民大起义等战乱中直接的肉体消灭——就是大屠杀,确实是中国贵族消亡的重要原因。但这种观点未免太过简化。实际上,中国贵族的消亡,是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而且,并不是只有战乱大屠杀这种“失控因素”,还有大量人为的、刻意为之的因素。


今天就来简单说说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02


像所有其他人类文明一样,华夏文明早期,也是贵族社会。周天子只是个“话事人”,各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强,而且世袭。到了东周,干脆四分五裂,成了春秋战国。


在周朝的层面上,是贵族制。在诸侯国的层面上,也是贵族制。曾经强大的晋国,就被国内几大贵族给分了,分成了韩赵魏三国——三家分晋。齐国原来的诸侯,也被其他贵族取而代之。


那时候的中国,是标准的古典贵族制,很多方面,和欧洲的贵族社会很类似。但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国家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残酷,人才的选拔标准大大放宽,各种非贵族的人才,都有了机会当大官掌大权。比如著名的苏秦,是个平民,并非贵族,但“身配六国相印”。贵族制的基础已经动摇。


秦的统一,加快了古典贵族时代的终结。秦国是各国中“平民化”程度最高的诸侯国,商鞅变法的核心其实就一条:论功行赏。出身血统啥的,都靠边站。秦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的儿子们,都留在咸阳。分派到各地的,是国家任命的官员,而不是世袭贵族。在很多方面,秦朝都达到了现代国家的水平。


秦朝虽然短命,但已经把平民政治的很多元素注入了中国文明的深层。所以,民间才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在这方面,中国文明出奇地早熟。


正是在秦朝“平民化”的基础上,刘邦建立的汉朝,执政核心是“军功集团”,也就是平民出身,靠战场上打仗立功成为权贵的人。春秋战国以来的旧贵族,基本被历史淘汰了。这种平民本色,西汉保持了很长时间。以至于西汉皇帝选皇后时。有的根本不考虑出身,一些平民之女,都有机会进宫乃至当皇后。




03

可是,人类社会难以改变的规律之一就是:新的权贵总是竭力谋求权势的世袭。虽然旧贵族被消灭了,但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新贵族。


西汉的“平民性”,到了东汉,就所剩无几了。刘秀起兵,就是靠着南阳的几大家族。后来,这几大家族成为东汉的高层核心。东汉的皇帝选皇后,基本是从几大家族中轮流选。


到了东汉后期,虽然没有恢复周朝的古典贵族制,但已经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人才的选拔,基本上局限在这个小圈子里。读《后汉书》,“列传”中的人物,都是有来历的,其父其祖都是显贵高官。刘邦、萧何、樊哙那种白手起家的底层平民,在东汉的历史上,几乎找不到。


袁绍最乐于吹嘘的,就是他家“四世三公”——连续四代人出任过三公(司马、司空、司徒)那样的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已经形成了封闭的利益集团。


东汉后期形成的世家大族,流传到了后来的魏晋。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于各种高门大姓——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沛国桓氏,颖川庾氏,太原王氏,陈郡袁氏等等,等等。


司马氏虽然是晋朝的皇室,但从世家的角度看,他们充其量算是二等世家,在王氏、谢氏这些顶级世家大族面前,还比较自卑。顶级世家娶媳妇聘闺女,看不上司马家的人。


司马家的皇帝如果强势,还能维持皇权的尊严。可后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等,晋朝皇室,狼狈南渡,成了东晋。东晋的皇帝,是被南渡的世家大族拥立上台的,从一开始就弱势。结果就是,东晋出现了真正的贵族政治——王与马,共天下。




04


说是共天下,其实是世家大族为主,掌握实权,东晋皇帝只是个空架子。


东晋的贵族政治,是周朝以后“贵族化”程度最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成了中国贵族制最后的辉煌。这段时间,只有一百多年。


东晋之后,南方是所谓“南朝”——宋齐梁陈。北方则是北朝——各种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北魏统一。


南朝北朝,同时展开了皇权对贵族的大反击。


先说北朝。


五胡乱华期间,很多世家大族“衣冠南渡”,迁徙到江南。但也有一部分世家大族留在了北方: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等等。


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初期很“野蛮”。根本不拿这些世家大族当回事。但是,到了北魏统一以后,因为毕竟要治理北方的农耕地区,不能把草原游牧民族那一套拿过来直接用。所以,北魏朝廷就越来越“汉化”,也越来越“文明”。这一来,掌握着儒家思想资源的世家大族,就被重视了。


其中清河崔氏有个崔浩,最为典型。北魏的皇帝,特别重用崔浩,不但让他当了宰相级别的高官,还让他主持写北魏国史。崔浩呢,一方面对北魏政权很忠诚,但另一方面,他日思夜想的,就是重建东汉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的权势,所以,他利用一切机会,比如尽量提拔几大家族的人,竭力恢复“旧秩序”。


这就造成了崔浩最后的悲剧命运。最终,北魏太武帝下令诛杀崔浩。不仅杀了他这个人,还株连全家。要知道,那些世家大族,都是互相联姻的。说起来,都是或近或远的亲戚,全是一家子。结果,姓崔的、姓王的、姓卢的、姓李的等等,等等,被一网打尽,怎一个“惨”字了得。北方的世家大族,就此消失。




说起来,崔浩触怒皇帝,是因为他写的北魏国史太“写真”了。北魏皇室起家时的种种“丑史”都被记录在案。游牧民族,伦理上不像中原农耕民族那么严格,男男女女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崔浩把这些都写入史书,触怒了太武帝。


不过,历史学家认为,这只是表面原因。北魏诛杀崔浩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竭力想要恢复世家大族的“旧秩序”。这直接威胁了北魏的强化皇权。不把这些世家大族彻底除掉,北魏的政权就不稳定。北魏皇帝可不打算像东晋皇帝那样和某某“共天下”。


05


再说南朝。


东晋实行了一百多年的贵族政治,但这个贵族政治,越到后来,越难以维持。


原因在于,当时南北对峙,经常要打仗。著名的谢家就领导打赢了关键的淝水之战。打赢了仗,谢家当然权势冲天,贵族政治更加稳固。可是,这种情况很难持续,原因就在于世家大族后继无人。


世家大族嘛,生活优越,奢侈豪华,其中的人,爱好文艺,附庸风雅。艺术品味越来越高,但说到上阵打仗、治国理政这种“粗活儿”,就没人愿意干了。


南北对峙之下,国家急需军事和治国人才,世家大族那边后继无人,国家只好提拔寒门子弟,渐渐地,政治上的权力就落在寒门子弟手中。


灭掉东晋、建立刘宋王朝的“战神”刘裕,就是平民出身。到那个时候,几乎已经找不到世家大族的将领了。刘裕这种平民,全面掌握了政治实权。接下来的南朝,一直是这种情况。


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在南朝,世家大族事实上已经失去了政治权力,但他们的世家身份和架子还在。所以,看这阶段的史书,会发现那时的人特别讲究门第出身,士族在方方面面鄙视、排斥寒门子弟。不了解内情的人会以为,南朝的贵族政治和东晋差不多。其实,远非如此。


士族们嚷嚷得越凶,越强调门第出身,说明他们内心越虚弱——他们已经感到了大事不妙,自己正在被边缘化,但又无可奈何花落去。让你们上阵打仗,你们不敢啊。于是只好强化各种表面功夫,想要螳臂当车。


螳臂当车,必然失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了侯景之乱。


06


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侯景之乱发生在第三个朝代——梁朝。


自从东晋“衣冠南渡”,到梁朝为止,北方各种大乱,但南方确实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南朝几个朝代的更替,都是宫廷政变,对社会影响不大。南渡过来的世家大族,悠然自得,虽然事实上正在边缘化,但表面上还是各种高大上。


侯景之乱彻底打烂了这种平静祥和。


侯景是从北方逃到南方的一个军阀。梁武帝萧衍愚蠢地收留了他,一厢情愿地以为侯景能帮着他北伐。其实侯景是喂不熟的白眼狼,最终在梁朝腹地发动叛乱,攻入建康(南京),在各地杀人放火,梁武帝也死于战乱。


侯景之乱的惨烈程度,不堪回首。在南方过了几代人太平日子的世家大族,“肤脆骨柔”“体羸气弱”,哪里能对抗这些凶悍之徒。侯景乱军,就像是闯入羊群的恶狼,肆意屠戮,血流成河。南方世家大族,被诛杀大半。





侯景之乱虽然惨不忍睹,但在毁灭南方世家大族上,这只是个开始。


侯景之乱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建康的世家大族,逃往扬州、荆州一带,躲避战乱。没想到,北方的西魏政权挥兵南下,占据了荆州等地。这些逃难而来的世家大族,被西魏大军裹挟着迁往长安。一路各种艰苦危险,死亡无算。


这也还没完。


公园589年,统一了北方的隋朝,渡江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隋军把仅存的一些零零碎碎的世家大族和南方新生权贵等等,像驱赶牲口一样全都迁往遥远的关中。可以想见,这一路的“悲惨行军”,不会有太多的幸存者。


至此,江南的世家大族,什么姓王的、姓谢的,什么书法家、文艺家、佛学家等等,几乎完全消失。“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07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一大转折点。秦汉是中华第一帝国。隋唐是中华第二帝国。后面的明清算是中华第三帝国。


隋唐两朝,当然也有他们的权贵,但无论是周朝的古典贵族,还是东晋的贵族政治,都从中国无可挽回地消失了。权贵固然有,但足以和皇权分庭抗礼、平起平坐的世袭贵族,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到武则天时,朝廷还有兴趣编写类似“世家家谱”的材料,但实际上也是白费功夫。世家大族的概念,已经没人提了。再往后,连这种世家家谱也没人编了。高官权贵虽然有各种办法荫及子孙,但制度化的世袭、裂土分封,就别想了。


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科举制,并非偶然。随着贵族制度的消亡,国家需要新的人才选拔方式。贵族那一套行不通了,自然而然就推出了考试制度——不问出身门第,向全社会开放的选拔制度。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政权的开放性、平民性,已经无可置疑。


宋朝,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早、最成熟的平民社会。到这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其他文明千年以后才可能完成的“消灭贵族”。中国在这方面的遥遥领先,是很值得自豪的。实际上,很多国家,到今天,也没完成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


我们中国,是很有资格、很有理由俯视这些落后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