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6 13:40
●本文作者:清半夏
●图片来源:相关截图,特别致谢,侵删
——————————————————
《知否》里的两次宫变都是顾廷烨带兵勤王救驾。
第一次是在禹州跟着赵宗全时,邕王派人去暗杀。
顾廷烨和桓王知道那时皇上病危,汴京城暗潮汹涌,他们设计去汴京看看能不能浑水摸鱼,捞点好处。
也是他们运气好,碰上了兖王和荣妃发动兵变,这才勤王救驾立了首功。
如果说第一次是运气好,那第二次可就是蓄谋已久了,久到从赵宗全继位开始。
在第二次兵变的时候,剧中穿插了一个情节,就是在兵变的这天晚上名妓魏行首为自己赎身了。
要说这名妓为自己赎身也不是什么蹊跷事,可巧就巧在魏行首选在了兵变的这天晚上。
如果事先不知情,大可以过了兵变以后再走,可是看她从容不迫的走在乱哄哄的大街上,好似发生的这一切,她都了如指掌一般。
1
魏行首第一次出现是在马球场上,她陪在顾廷烨身边。
顾廷烨看到为了争夺母亲遗物哭的伤心的嫣然,向魏行首了解嫣然的情况:
他家大姑娘是正式原配范大娘子所生,后来范大娘子过世,于大人续弦了继室,余二哥和余三姑娘便是这位续弦娘子所出了。
续弦娘子把持余家,这位姑娘自然成了多余的人,便归了祖父老太师养着。
听听,连顾廷烨与余家二郎多有来往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余家大姑娘,她却对余嫣然了如指掌。
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魏行首对汴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宦之家的家境、人脉都熟悉的很。
一个青楼女子对侯爵公子了解的多些情有可原,可为什么她连未出阁的姑娘都知道的这么清楚。
还有一次出场,是顾廷烨婚后和禹州的兄弟来广云台喝酒,顾廷烨那时正与明兰闹别扭,他希望明兰能在乎他疼他一些,可是明兰参不透,这让顾廷烨很郁闷。
见到魏行首不自觉的把心里的憋闷说出来,又碍于面子把自己的苦恼说成是别人的事。
两人聊了没两句,就被魏行首套出,顾廷烨口中的苦恼之人就是他自己。
魏行首深谙人心,这与她在青楼多年磨练出来的能力不无关系。
两次出场不难看出,魏行首是个心思玲珑剔透,又对京城内各世家大族了如指掌的人。
2
第二次兵变是皇上和顾廷烨他们联手做了个局,但也有一些事情是顺势而为,比如小段在青楼被人陷害的事。
禹州跟过来的人自凡是有点能力的,都被一个一个拉下水,顾廷烨一行人在青楼喝酒时,小段也被一个卖鱼的妇人拉下了水。
这件事很蹊跷,但我觉得不会是皇上和顾廷烨局中的一环。
第一那时小段正在议亲的时候,这个时候给他安上个玷污清白妇人的罪,那他的亲事以后就难了。
第二如果想让小段在外人看来,已经不被皇上看重,方法很多,没必要选这种糟蹋兄弟名声的事。
所以小段的事是另有人作局,他们只是顺势而为让小段先下马而已。
而小段是在魏行首的青楼里被别人陷害的,后来顾廷烨分析说:
满楼的人就没有一个人看见小段带着一个良家妇女入内,屋子里难道就不会闹出点动静来吗。
是啊,为什么就没人发现呢,如果卖鱼的妇人想陷害小段,可她自己一个人是办不成这件事的,青楼里面肯定还有人与她里应外合。
这个人大概就是魏行首。
3
前面分析魏行首心思玲珑剔透,又对各世家了如执掌,这样的人最适合搜集情报,做地下工作。
有人说魏行首是太后的人,虽然剧中没说明,但肯定是哪个王公贵族的眼线。
顾廷烨他们的计划多半被魏行首猜到,以她对京城局势的了解,她觉得太后这次大概率不会成功,就算成功也不会给她想要的自由。
所以作为眼线的她没有将顾廷烨他们的计划上报,她选择在兵变之夜为自己赎身,趁乱离开操控她的人。
外面虽然兵荒马乱很危险,但是乱世更能逢生。
也有人说魏行首不是谁的眼线,她之所以在兵变之夜赎身,是剧组为了致敬《霸王别姬》中的名角赎身,预示天下打乱的典故。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哪种猜测最靠谱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