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王翦军事生涯中的独特恶习:秦始皇的视角

发表时间: 2024-11-12 13:02

王翦军事生涯中的独特恶习:秦始皇的视角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秦将王翦,有一项奇怪的“恶习”:每次领兵出征,必定向秦王索要丰厚赏赐。

面对这个打仗有功,却贪图钱财的老将,秦始皇心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这项“恶习”究竟是贪婪,还是别有深意?在灭楚之战中,王翦再一次提出自己的条件,秦始皇如何应对?

奇才出世,王翦初露锋芒

王翦出身秦国将门世家,父辈皆是战场上的悍将。

年轻时便在边疆从军,历经大小战斗,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战术。

善于用兵,性格沉稳,每一仗都不急不躁,总是步步为营,将对手逼入绝境。

公元前238年,年纪轻轻的秦王嬴政刚刚掌权不久,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

这个节骨眼上,国内却传来紧急情报——秦王的弟弟成蟜,在邯郸起兵叛乱,意图染指王位。

这让秦王怒不可遏,也暗含着危机,嬴政意识到,若不果断平叛,将无法坐稳王位。

秦王召见群臣,命众人前去平叛,心中却颇为忐忑,毕竟成蟜手握兵权,且秦国边疆战事频繁,兵力不容轻易调动。

众臣纷纷推荐王翦,说其军事经验丰富,性格稳重,正合适。

嬴政终拍板,决定派遣王翦出征,王翦领命赴战,面对成蟜的叛军,采取了奇袭战术,利用对手对秦军的轻视,巧妙埋伏,将对方逐步引入包围圈。

战斗中,王翦亲自指挥,沉着冷静,一步步蚕食敌军的阵地,兵不血刃地取得胜利。

成蟜的叛乱被迅速平息,秦国国内秩序恢复。

王翦的这次行动为秦国立下大功,赢得了嬴政的高度信任,在秦国朝野中声名大噪,嬴政心中也暗暗记住了,这个老成持重的将才。

许多将领以战功邀赏,王翦的表现却不同。

他不贪功、不邀功,交战完毕便低调退回营中,令秦王对这种品行更加赞赏。

秦国对六国的征伐愈发激烈,王翦多次受命出征,为秦国攻打燕、赵等国,功勋卓著。

作战风格冷静,不图一时之胜,总是经过周密部署后再发起进攻,战无不胜。

这种谨慎稳重的风格,让秦王嬴政感到放心,每逢大战在即,嬴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翦。

每次出征,必索厚赏的“恶习”

战功累累,王翦逐渐暴露出一个奇怪的习惯——每次出征前,都会主动向秦王索要大量赏赐,要求秦王赐给自己田地、财物,甚至在战事激烈的情况下,也会毫不避讳地开口请赏。

这种举动在当时的朝廷中颇为罕见,大多数将领都希望表明自己忠诚、不图私利,王翦却公开提出赏赐的要求,这让秦王嬴政心生疑虑。

公元前225年,秦国准备向楚国发动最后一战。

楚国地广人多,兵员充足,是六国中最难对付的敌人之一。

面对如此艰难的对手,秦王想到了稳重的王翦,于是将他召入宫中,命其为主帅,领兵出征。

王翦见秦王下令,眉头微微一皱,思索片刻,提出自己需要六十万大军的支持。

这一要求显得异常夸张,秦王脸色一变,问道:“六十万?如此庞大的军队可非轻易调集,将军真有把握吗”?

王翦从容答道:“若兵力不足,难以击破楚国。我若率六十万精兵,必定一举灭楚。”

秦王沉思许久,感到王翦言之有理,于是应允了这一请求。

就在双方敲定出征事宜后,王翦却忽然话锋一转,提及了赏赐问题。

语气平静地对秦王说:“臣老了,若再出征,希望能为家中子孙留下一些积蓄”。

王翦罗列了一长串赏赐条件,要求田地财物,还涉及家族的封赏。

秦王面露不悦,原本已经答应了王翦的兵力要求,此刻再听到他索要重赏,心中不免觉得此人过于贪婪。

王翦年事已高,此时索要赏赐,难免令人怀疑其忠诚。

作为唯一能指挥60万大军的老将,秦王也不敢轻易拒绝,生怕激起王翦的不满。

嬴政的心情颇为复杂,既不愿意彻底打消王翦的积极性,又担心功成之后变得不可控。

王翦看出了秦王的犹疑,笑着补充道:“臣既然受君命,自会忠心守护国土,绝无二心。只是年老力衰,担心此去不归,难免心中挂念家人。”

这一番话让秦王心有所动,仔细思量之下,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翦仿佛“贪得无厌”的行为,其实在秦王心里埋下了微妙的信任,王翦通过主动暴露自己的“私心”,表明他对财富的“贪婪”而非权力。

秦王想了想,觉得王翦如此坦荡,似乎不太像居功自傲之人。

这样的“贪婪”,让秦王意外地放下了一部分戒心。

战前动员的典礼上,秦王亲自为王翦披上战袍,并再三叮嘱他谨慎用兵。

王翦微微躬身,答道:“臣定不辱使命。”他领命出征,带着六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地向楚地挺进。

大战楚国,王翦的“谨慎”之道

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

王翦已年逾六十,战场上历经磨砺,处事更显沉稳和老练。

楚国地势辽阔,兵力充足,面对如此强劲的敌人,王翦丝毫不敢轻敌。

率领大军跨越楚地边境,却并未急于进攻,而是选择在边境驻扎扎营,按兵不动。

大军驻扎下来后,士兵们原以为,将军会迅速带领他们展开战斗,没想到王翦竟下令修建营寨,反复修整军队。

数日过去,楚军不断派出探子前来侦查,王翦的军队始终不主动出击。

楚军见状,难免起了疑心,以为秦军怯战,不敢轻举妄动。

王翦继续向秦王上书,请求更多的粮草和物资。

朝中不少官员对此颇有微词,觉得索要的物资实在过于庞大,认为这位“贪婪”的老将,似乎毫无进攻之意。

面对这些议论,王翦依然我行我素,不急于向楚军发起进攻,始终按兵不动。

一天天过去,楚国的将领逐渐松懈下来,军队士气也受到影响,开始有怠战之意。

王翦看准时机,命令士兵在楚国边境,修筑更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同时保持严格的军纪,确保士兵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楚军主帅项燕,见秦军久不进攻,渐渐放松了警惕,甚至以为王翦不敢轻易冒进。

楚国的士兵们,在长时间的对峙中开始懈怠,阵地纪律松散,就在楚军心理逐渐松懈的同时,王翦决定发起进攻。

王翦选择夜晚潜行,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进攻楚军的防御薄弱处。

楚军措手不及,防线被迅速突破,项燕指挥的楚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王翦乘胜追击,数次发动猛攻,将楚军的防御逐步摧毁。

项燕在战场上不敌秦军,被迫率残兵败将撤离。

秦军连续攻破楚国多座城池,楚国败亡之势难以逆转,领土被秦国彻底吞并,楚地百姓也纷纷归顺。

消息传到咸阳,秦王嬴政大喜过望,对王翦的稳重和智慧更为钦佩。

王翦的智慧与秦王的心思

灭楚之战胜利后,王翦向朝廷请辞,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愿意卸甲归田。

王翦的请辞并非一时冲动,是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战功赫赫后急流勇退,才能避免招致猜忌。

秦国的功臣中,急流勇退者并不多见,王翦则用自己的冷静和远见,选择了全身而退。

他的“厚赏”要求,在战前便早已提出,灭楚之战后,并没有趁机加码或居功邀赏。

只向秦王报告战果后,便静静等候朝廷的指令,并在胜利后迅速提交了辞呈。

王翦那看似贪图财富的要求,其实也是一种避嫌的策略。

用“贪财”的形象巧妙消解了君主的疑虑,秦王也心知王翦以此表明自己无意争权,专注为国家效力。

对王翦本人而言,保全家族和荣誉,远比升官进爵更加重要,他的“恶习”不仅维护了君臣关系,也成就了他全身而退的结局。

王翦归隐后,朝廷没有再给予他重任,秦王也未再征召这位老将,老将回归故里,在乡间平静度日。

他的“恶习”掩盖了功高震主的嫌疑,成就了他一生的圆满结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