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探寻溥仪流亡时期的珠宝之旅

发表时间: 2024-09-14 12:47

探寻溥仪流亡时期的珠宝之旅

引言:故宫半解之溥仪流亡时还随身携带的珠宝

曾几何时,紫禁城内的那一抹龙袍英姿,威仪犹在。国运将殆,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亦只得离开这片宫阙,踏上流亡之路。眼见皇家荣华就此远去,溥仪又怎能将心爱之物尽数抛下?他携带了数件心爱珠宝,皇家风度虽已不复,但这些宝贵珍玩仍旧彰显着华贵气息。溥仪又会携带哪些宝贝随行呢?这些小小的绣花针脚,还能否重现当年的辉煌一幕?

一、溥仪少年时代的渴望自由

清王朝走向终末,内忧外患困扰着这最后的一代帝王。1906年,慈禧太后驾崩,溥仪年仅16岁,继位登基为皇帝。其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清斗争方兴未艾,北洋军阀之间的争斗也在暗潮涌动。就在年少的溥仪端坐于紫禁城的龙椅之上时,他内心的渴望却是能够远离宫阙的牢笼,去触碰那广阔的外界世界。

听闻从未出过紫禁城的溥仪,于是暗自忧郁。在他们看来,锁着一位皇帝,苦无自由,实在太过残酷。于是一个荷兰教师便欲策划让溥仪逃离紫禁城的计划。1923年,17岁的溥仪偷偷熟记了后门神武门的钥匙,并打算逃离紫禁城。只是当时还有父亲爱新觉罗·载沣在,他们的逃宫计划被阻止了。一年后,宫变爆发,溥仪被迫退位,结束了亲政不足半年的皇帝生涯。

溥仪自幼渴望自由,但现实残酷无情的桎梏将他一次次拉回宫阙。离开皇位后,他依旧驻扎在京师的甘水桥醇王府。原本摆脱了紫禁城重重的宫规,有了更多自由。可随之而来的,是皇室财政一日比一日紧绷的困境。生活的重担压在溥仪身上,他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谋生,如何才能重新获得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二、甘水桥醇王府的落脚之处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军向溥仪下达了驱逐令,逼迫他离开紫禁城。几番周旋无果后,溥仪终于在当日下午3时,被5辆汽车护送离开皇宫,迁居北京市西城区的后海甘水桥醇王府。

醇王府历来是溥仪一家在京师的宅邸,阔绰华美,比之前的居所要自由许多。开始几年,他还可以维持着体面的生活。当年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细节:搬离紫禁城前,溥仪曾暗中将许多心爱之物藏匿于内衣中,其中就包括一枚鎏金洋银发夹,发夹上镶嵌着一朵盛开的玫瑰,红宝石与珍珠点缀其间。这枚发夹制作考究精美,曾是他最心爱的一件物什。

此后几年,清王朝的旧式珠宝渐渐不合潮流。溥仪也偶有佩戴些新式首饰的嗜好,这些新式首饰多采用西洋工艺,很受当时时尚圈的追捧。比如那一枚铂金鑲嵌蓝宝石的袖扣,洋气时髦;又如那枚鎏金胸针,针尖悬挂着一尾孔雀羽毛,优雅独特。溥仪很中意这些新潮物件,随身携带并不时佩戴,也是为了寻求生活的一些新乐趣。

然而甘醇王府的安宁没能持续太久,几年后,溥仪一家生活费用告急,日渐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得不开始变卖一些宫中的旧物珍宝,其中就包括溥仪那些心爱之物。

三、北洋年间的挣扎谋生

甘醇王府的生活费用日渐入不敷出,令溥仪一家着实为难。1925年起,他们开始变卖收藏品以维生。那些曾经在紫禁城时代被视为镇宅之宝的金银珠宝,如今成‍了维系家计的法宝。

首先被变卖的,是溥仪从小佩戴的一对祖传翡翠耳环。这对耳环用料精美,翡翠质地莹润,镶嵌着洁白的珍珠。它们曾是慈禧太后赏赐给溥仪的礼物,溥仪十分钟爱,从未将它们卸下过。如今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将心爱之物卖掉,仍依依不舍地将它们戴在耳侧最后一次欣赏。

接着是那枚镶嵌红宝石与珍珠的鎏金发夹,以及几枚袖扣胸针之类的洋物。尽管制作考究,但只能卖出一些低廉的价钱。而那枚做工精细的金丝盘云针则被易主后流落到了私人珍藏,音讯全无。

就这样,旧日的一件件宝贵之物被变卖出去,只为了维持家中的温饱。溥仪一家人只得暂时寄居在旅馆,期盼能尽快重新立足。北洋政权朝代更迭,军阀割据混战,局势动荡不安。在这乱世之中,溥仪想要重新获得权力和荣华富贵实在太过渺茫。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日益强盛的日本,希冀能在东瀛重新崭露头角。

1925年,溥仪携家眷渡海前往日本,试图在当地寻求发迹的机会。未几,他又游历到法国等欧洲地区,流离辗转,生活窘迫,前景未卜。当年的皇家威仪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贫穷流亡者的身份。

四、重新‭回望紫禁城的追忆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溥仪已年过半百,流亡海外多年。虽然早已远离紫禁城,但他对皇家宫阙的眷恋之情从未消减。每每想起那片肃穆威严的宫墙楼阁,他的心头便油然而生一阵阵怀念。

一次偶然的机会,溥仪获悉故宫博物院正在征集宫中旧物,他遂上交了几件从宫中私藏而出的首饰。其中就有一枚白金镶嵌蓝宝石的领针,蓝宝石入户洁白明亮,质地前所未有。这枚精致的领针出自清廷御用匠人之手,原属于雍亲王府的收藏,后在1923年慈禧太后驾崩后被溥仪收为私有。此物一直被溥仪珍藏视若护身符。

除此之外,还有一枚金镶翠的袖钮也一并上交。这是清朝宫廷御用工匠倾注心血之作,上面的翠色青翠欲滴,经历百余年岁月,色泽依旧不减当年的鲜艳夺目。溥仪为中意这枚袖钮的纤毫雕工,曾时常将它戴在袖间,珍视无已。

而今这些宝贵的物件重新回到紫禁城,像是将溥仪对这片土地永不磨灭的眷恋之情传达给了后人。虽然他已不再拥有王者应有的权威,但这些曾经的私有物件见证了皇家辉煌的往日光景,也牵动着他对紫禁城的无尽怀念。

五、珍宝遗世永留紫禁城

在溥仪驻足海外多年后,其珍藏许久的皇家珍宝逐渐也被世人所知。除了那些已被上交故宫博物院的首饰之外,还有更多的宝贝被私人及拍卖行所收藏。

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一条镶钻翡翠
项链。这条项链由103粒饱满圆润的翡翠珠子串成,每一颗均为上等美玉。其间镶嵌着26颗重约24克拉的祖母绿形钻石,分外夺目。据专家考证,此链应是清朝宫廷御制之物,可能出自乾隆御赐的御赐饰品。溥仪很可能是在宫廷御赐品中获得了这条价值连城的宝链。

继承自皇室的骄傲,使得溥仪决不允许这些昔日的珍宝被外人贬低其价值。因此在30年代中期,他曾与一位名叫李尔奎的英国贵族打了一场官司,只为捍卫皇家珍宝的荣誉。事情起因是李尔奎质疑溥仪藏品的真伪,导致双方陷入纠纷。最终经过法院裁决,溥仪获得了胜诉,李尔奎需向他赔偿一大笔金额。这场官司见证了溥仪对皇家荣誉的坚持,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他所拥有珍宝的真实来历。

时至今日,溥仪收藏过的宝贝们已成为世人眼中的瑰宝。每一件小小的首饰,都承载着清室的兴衰荣耻。它们透露出当年紫禁城遗世而不尽的宫廷气派,供后人瞻仰昔日帝王家的恢弘富贵。溥仪临终前,曾对友人说过一番话:"我的那些首饰,从此与我的朝代一并成为永恒的过去了。"这番话虽带着些许感伤,但也意味着皇家荣光永垂不朽,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