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9 20:00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几乎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然而,生性豁达的苏轼,没有被这份挫折打倒,反而在黄州品美食,访好友,很有几分怡然自得之感。
时隔二年,苏轼已经在黄州结识了一群好友。
元丰五年的七月十六,正是月朗星稀的秋夜,苏轼与一众好友泛舟游江,饮酒作乐,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逆境,亦有别样欢喜
纵使豁达如苏轼,突然被贬,也免不了心有戚戚焉。
所以当他与好友泛舟江上,也忍不住心生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可悲啊!我这一辈子如此短暂,反观长江浩浩汤汤,流淌千古,没有尽头,何其令人羡慕!
如此伤感,似乎很不“苏轼”,可了解他的经历,似乎有觉得理所当然。
苏轼的前半生,可谓春风得意。
于内,出身书香门第,有父母宠爱,与兄弟关系和睦,有娇妻美妾为伴。
于外,自幼便有才名,不过二十岁便科举高中,奉大家欧阳修为师,与众多当朝名士为友,当真是意气风发。
没想到,人到中年,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合,遭遇横祸,险些丧命。
虽然最后保住性命,却被从繁华热闹的京城,赶到贫瘠荒凉的黄州。
从高高在上到跌落尘埃,苏轼也免不了伤心。
但苏轼不是个会内耗的性子。
在《赤壁赋》中,苏轼感慨完人生苦短后,笔锋一转: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欣赏起这山间清风江上月的美景。
这很“苏轼”: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苏轼在黄州,固然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寂寥落寞心情,但大多数时候,他交朋友,饮美酒,品美食,自得其乐。
当然,苏轼并不是破罐子破摔的苦中作乐,他即使身在逆境,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作为犯官,在黄州没有实权,却依旧尽自己所能,竭力改善当地的民生。
世人都知苏轼爱美食。但他并非简单的贪图口腹之欲,而是通过研究美食,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
比如黄州的猪肉价低,被认为是下等人才吃的食物,苏东坡却自创东坡肉,使猪肉成为受人追捧的美食。让猪肉成为黄州的特色美食。
除此之外,苏轼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社牛”属性,与当地各界人士结交,促进了当地各阶层的文化交流。
在黄州的那几年,苏轼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得到精进,他著名的“一词二赋”,都是在黄州完成的。
此外,在黄州,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书法作品等。
苏轼没有被逆境打倒,反而找到了别样的快乐。
其实,人这一生,起起伏伏才是常态。
顺境时,固然有顺风顺水的顺心如意,逆境时,又何尝没有沉淀修行的别样收获?
身处逆境时,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学会细细品味,艰难困苦背后的快乐与收获。
风景,往往关乎心境
《赤壁赋》的景物描写,非常唯美动人,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开篇便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述了一幅幽静恬淡的场景。
接着写月亮升起: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一轮明月自东山升起,被群星拱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远处,水光似乎与天光相接。
真是好一副静美的秋夜图。
如此美景,心胸旷达如苏轼,忍不住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感。
于是他忍不住“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快乐得喝酒,敲着船舷唱歌。
但是同样的风景,看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是不同的感受。
与苏轼同游的朋友中,有位吹洞箫的,就吹了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子,曲调悲伤得让苏轼都“愀然,正襟危坐”。
而这位客人之所以如此伤感,是因为在眼前的风景中看出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苍凉,想到了曾经“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
客人忍不住感叹,连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都会随着岁月湮灭,何况自己这样的普通人。
同样的风景,苏轼可以开心得“扣舷而歌”,客人却悲伤得将一管洞箫,吹奏得如泣如诉。
不同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时的心境。
心境寂寥,风也伤怀,月也伤怀。
心静豁达,春也欢喜,秋也欢喜。
苏轼的心境豁达,在他的诗作中多有体现。
熙宁七年,苏轼受排挤,在密州为官,与自己的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面。
适逢中秋,苏轼对月饮酒,不由得思念弟弟,感怀身世,于是创作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本是一首睹物思人的词,苏轼的心境本来伤感,慨叹明月“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但在词的最后,苏轼还是治愈了自己,也留下一句治愈千古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来对月思乡思人的诗不少,但是如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样豁达通透的不多
很多时候,我们左右不了事态的发展,但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的心境,即使世事无常,也保持豁达。
不如意时,可以伤感一阵子,但不要跟自己较劲,别扭一辈子。
友情,最是治愈人心
《赤壁赋》中,苏轼那位多愁善感的朋友,将一管洞箫吹得“如泣如诉”,苏轼都忍不住正襟危坐,问他有什么不开心的。
朋友于是指点江山,发表了人生苦短的慨叹。
苏轼开导朋友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这不断流逝的江水,其实并没有减少,这时圆时缺的明月,其实也没有什么增减。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天地间没有一瞬不发生变化;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你我与万物一样无穷无尽。
接着,苏轼又邀请朋友与自己共赏清风明月。
朋友也在苏轼这段很具有辩证主义色彩的劝说下,快活起来,“洗盏更酌”——洗干净酒杯接着喝酒,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将酒菜吃得干干净净,只剩满桌杯盘。
然后大家就在船上互相依偎着睡去,不知道天都要亮了。
试想一下,如果依然是这样的江水这样的夜,依旧是这样的一叶小舟一壶酒,却只有苏轼一人独对山间清风与江上月,那又该是何等凄凉的情形?
当此情景,即使豁达如苏轼,只怕也忍不住心中郁郁。
当人身处逆境,心情低落时,几个至交好友的陪伴,是最好的慰藉。
苏轼性子豁达开朗,最是喜欢交朋友。他在黄州,也交友广泛。
比如当时的黄州知州徐君猷。他没有因为苏轼是犯官,就对他轻视,反而与他过从甚密。
苏轼说他对自己“相待如骨肉”,意思是跟亲兄弟那么好。
苏轼身为犯官,没有俸禄,日子过得窘迫。
徐君猷担心苏轼的生计,给他拨了五十亩旧营地,让他经营。
苏轼于是开始“躬耕东坡”,这也是他“东坡居士”这个自号的来历。
可以说,徐君猷的关照,让苏轼的生活,好过了许多。
除徐君猷之外,苏轼在黄州还与陈季常,潘丙,朱载道等人交好,更是没有身份之见,与许多贩夫走卒交友。
这些朋友,有的在生活上照拂苏轼,有的时常与他一起宴饮作乐,让他的流放岁月,没有那么潦倒凄凉。
可以说,苏轼能够豁达得苦中作乐,与这些朋友的帮衬与陪伴,关系密不可分。
朋友,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财富。
顺境时,朋友可以携手并进,分享快乐;逆境时,朋友可以抱团取暖,彼此治愈。
▼
人这一生,顺境与逆境,皆是一种境遇。
只是身为凡人,身处逆境,免不了内心压抑煎熬。
如果你正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内耗,不妨读读这篇《赤壁赋》,一定可以豁然开朗。
作者 | 幕灯·蓝羽,教师,新媒体创作者,理性做事,感性做人的世俗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