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0 15:02
早知西黄寺之大名,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近来听说西黄寺博物馆门票特别地难约,仅在周末开放,且需要提前七天预约,更新时间是凌晨0点,也就是说一周前的零点起来预约才能约上,反而产生了兴趣!!
分明是成心不让人入睡的节奏,终于如愿以偿,事后方知老年证是不需要预约的!!西黄寺是藏传佛教在北京的重要寺院,目前是藏语佛学院,据说西黄寺建成300多年来从不对外开放,而是作为达赖和班禅入京朝觐的驻锡地,近年来周末才开放,能有缘参观也是幸事!!
其实现在的西黄寺并非曾经的那个西黄寺,这里只是曾经那个西黄寺的塔院!!西黄寺前身是辽金时期汉传佛教寺庙“汇宗梵宇”,清顺治八年(1651)时,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进京朝觐,才改建成为藏传佛教中的黄教寺院。
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因为僧侣穿戴黄色僧帽而被称为“黄教”, 于是西黄寺就成了民间对“汇宗梵宇”的称呼,因寺东还有一座同时改建的藏传佛教寺院普静禅林,两座寺院同为藏传佛教又相互毗连,于是人们逐渐用东西黄寺来称谓。
西黄寺经过多次扩建与更名,成为清代接待藏传佛教领袖的重要场所,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罗桑巴丹益希进京为乾隆皇帝贺寿,驻锡在西黄寺,却不幸因病在寺内圆寂。
为纪念班禅大师的无量功德,乾隆皇帝敕令于西黄寺以西修建清净化城塔,内葬六世班禅的衣冠、经咒等物。乾隆四十七年(1782),佛塔及塔院建成,乾隆皇帝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示纪念,现存佛塔东侧的碑亭内,另在西碑亭立《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西黄寺,主体建筑包括汇宗梵宇和清净化城塔院两大部分,如今的西黄寺只是历史上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院”,而“汇宗梵宇”则毁于战火,早已消失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现今的“西黄寺”,2018年作为西黄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西黄寺博物馆,三进院落,山门面向大街不开。前院正向天王殿,左右钟鼓楼相伴。天王殿与其他寺院不同,弥勒背后并非韦陀菩萨,而是位列十七位罗汉的达摩多罗!!
天王殿后的中院,正中垂花门,连接着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空间,象征着从世俗世界过渡到清净之地!!进入垂花门后,就进入了清净化城塔塔院,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个院落,沿轴线有大雄宝殿、清净化城塔、慧香阁三重建筑。
大雄宝殿为民国十六年(1927)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时所建,殿前玉龙丹墀,呈皇家规格,二龙戏珠样式。殿内应是法事场所,佛像和布局与汉传佛教大有不同。殿内正中为班禅大师法座,顶部黄锦缎华盖,西侧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东侧供奉强巴佛、十一面观音及卡萨尔巴尼观音,自觉遵守规则没有拍照!!
清净化城塔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仿照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而建,俗称班禅塔,为乾隆皇帝敕建的衣冠塔。由前后牌楼、护塔兽,金刚宝座塔等组成。金刚宝座高3米多,塔体总高23.48米,为藏式风格覆钵塔。中间大塔为主塔,四角各建有一座小塔,据载在佛教中五塔分别代表着金刚界的五部佛主。
主塔由基座、须弥座、塔阶、塔身(塔瓶)、塔刹等组成,塔基四周雕有近一米宽的海水波纹图像,形似主塔出海,浮于海浪之上;须弥座八面体上,每面各雕有一幅佛陀传记故事,是整座佛塔雕刻的精华,另在八个拐角处各有一尊力士浮雕。塔阶为依次向上收缩的四阶层,四面四层共雕有32尊全跏趺坐佛像;塔身正面雕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其周围雕8尊巨大的立式菩萨像。塔刹由13层相轮、鎏金双层莲花、宝瓶盖顶构成。
清净化城塔的四角各立一经幢式9 米小塔,为八角五级密檐式,每级奉8座佛像,塔身四周雕刻阴文经咒。前后牌楼全部以汉白玉建成,有乾隆御笔楹联。塔前左右各有一只护塔兽,又称朝天犼,吐着大舌头,传为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之习惯。
北京共有四座金刚宝座塔(五塔寺、香山碧云寺、玉泉山妙高塔、清净化城塔),除妙高塔难以一睹尊容外,均已经看过其它三座佛塔,感觉清净化城塔最为灵动精美!!
最后一重建筑为慧香阁(藏经殿),位于清净化城塔正后方,又称后罩楼,一层有藏经殿及各展厅,藏有大量的藏文经典,二层光明殿据说为班禅行宫!!
现西黄寺各配殿布展有:《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十世班禅大师专题展》、《赵朴初专题展》、《清净化城专题展》、《凉州会谈展》、《六世班禅和西黄寺展》、《藏传佛教学衔制度展》等,这或许就是始称博物馆之由!!
走过不少藏传佛教寺院,始终感觉深奥莫测,云里雾里的。西黄寺并不大,走马观花看看,有意把脚步放的更慢些,在秋意阑珊中度过这悠哉的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