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严寒挑战下的智慧:古代人是如何在没有棉被的情况下度过寒冬的?

发表时间: 2024-11-27 17:25

严寒挑战下的智慧:古代人是如何在没有棉被的情况下度过寒冬的?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引言

随着近日的持续性降温,冬天的威力已经初见端倪,许多人已经拿出了过冬的棉被,在温暖的棉被包裹下,赖床成为常态,早起也成为许多人最痛苦的事情。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抵御严寒的方式多种多样,从羽绒服到暖气,从空调到电热毯,无一不体现着人类对抗寒冷的智慧。

可是在宋朝之前,中国尚未大规模引进棉花,那时的人们在面对零下几十度的寒冬时,是如何熬过去的呢?

来源网络

寒冬的侵袭在没有现代保暖措施的情况下,对古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而为了活下去,从远古至秦朝,再到唐宋时期,取暖的方式与工具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取暖文化。

大约在28万年前,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已经掌握了利用火堆和圆形石头圈来保存热量的方法。

这种原始的取暖方式虽然简陋,却是人类对抗寒冷的重要一步,金牛山人通过火堆产生的热量,不仅温暖了身体还照亮了黑暗,为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仰韶遗址

随着历史的推进,到了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人们进一步将火堆搬进了屋内,火塘由此诞生。

火塘不仅成为了最早的“室内取暖神器”,还成为了家庭活动的中心,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火塘旁,烤着火,聊着天,享受着难得的温馨时光。

到了秦朝及以后的朝代,取暖技术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这一时期的取暖方式因社会阶层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对于贵族阶层及皇宫内院而言,取暖不仅是一种生活需求,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来源网络

在贵族府邸与皇宫深处,壁炉与火墙等高端的取暖设施成为了他们奢华生活的写照,壁炉内的木炭或煤炭熊熊燃烧,释放出滚滚热量,使得整个居室温暖如春。

而火墙的设计更是充满了智慧,通过在墙体内部挖掘火道并燃烧木炭,使墙壁本身成为了传递热量的媒介,极大地提升了室内的温度。

贵族们在寒冬腊月里所穿的衣物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狐裘、貂裘等珍稀皮毛制品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这些衣物不仅保暖性能极佳,更以其华丽的外观彰显着贵族的尊贵与风采。

火墙

未央宫中的椒房殿的墙壁是用花椒和泥精心涂抹而成的,这种独特的工艺不仅使得墙壁坚固耐用,更因其良好的保温性能而使得整个宫殿在冬季里温暖如春。

此外,椒房殿还寓意着皇室家族的多子多福,因此深受皇室成员的喜爱与推崇。

除了宫殿中的取暖设施,贵族们还会使用一些方便携带的取暖工具,如手炉、足炉等,它们小巧便携,随时随地都能为贵族们带来温暖。

花椒墙

相比之下,平民百姓的取暖方式就显得朴素而实用了,但也正是这份朴素与实用,体现了平民百姓的智慧与勤劳。

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创造出了火塘、火炕等实用的取暖设施,火塘成为了他们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冬日里取暖的主要方式。

而火炕则是通过在屋内挖设火道,并在火道上铺上石板或砖块,再在上面铺上草席或棉被来实现的。

只需在火道里烧上一些柴草或木炭,整个屋子便能迅速变得温暖起来。

火炕

唐朝时期,手炉、足炉、熏炉等取暖工具开始流行起来,这些工具不仅取暖效果好,而且制作精巧,小巧便携,成为了出门旅行的必备良品。

同时,火墙和地暖等高级取暖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些设施通过挖火道烧炭来传递热量,使整个房间都能保持温暖。

到了明清时期,取暖工具与设施更是发展得炉火纯青,暖阁这种皇家级别的享受,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来源网络

在宋朝之前,其实古人过冬的衣服相当单薄,因为那时棉花尚未大规模传入中国,普通人难以享受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棉质冬装。

那时,富贵之家可以依赖动物皮毛制品来抵御严寒,如狐裘、貂裘等,这些衣物虽温暖无比,但其高昂的价格却令普通百姓望而却步。

因此,在漫长的寒冬中,许多普通家庭只能无奈地为家人准备单薄衣物,勉强度过严冬。

来源网络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颖的取暖方式,那就是纸衣。

纸衣,顾名思义,是由纸浆精心制作而成的衣物,它虽无法与皮毛制品的奢华温暖相提并论,但其低廉的成本和简便的制作工艺,却让它迅速在贫困阶层中赢得了广泛的欢迎。

纸衣的普及,不仅有效地缓解了贫民在冬日里的取暖难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墨客的独特审美情趣。

他们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身着纸衣,以此彰显自己的清高与脱俗,这在当时成为了一种风尚。

来源网络

明朝以后,棉花种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随着棉花产量的逐年攀升,棉布、棉衣等保暖衣物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冬日里的首选。

这些衣物不仅保暖性能卓越,而且价格亲民,购买起来十分方便,至此困扰了中国人千年的冬日取暖问题,可以说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在明朝以后的冬日里,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穿上温暖舒适的棉衣,安然度过寒冷的季节。

来源网络

结语

在宋朝之前,尽管中国尚未有棉被这一现代化的保暖用品,但古人们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无尽的创造力,依然能够巧妙地抵御寒冬的严寒。

从远古时期人们围绕着火堆取暖,到秦朝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建造出壁炉和火墙来提供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温暖;

再从宋朝之前使用的皮毛制品,到明朝之后逐渐普及的棉布、棉衣……古人们在探索和实践取暖方式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

来源网络

这些取暖的方法不仅彰显了古人们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同时也深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它们不仅帮助古人们成功地抵御了寒冷的冬天,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信息来源:
《在寒冷的冬天,古人如何取暖?来看这些“保暖神器”》——大河网 2022年12月14日发布

《古的time|没有暖气空调暖宝宝,古人这样跟寒冬“对抗”》——人民资讯 2021年11月26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