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2 11:56
熟悉明史的人一定都了解朱标,他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一直坚定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朱元璋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自立吴王的时候就立朱标为世子,即未来要接他班的儿子;到了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更是马上立刚刚十四岁的朱标为太子。朱标心地仁善,为人宽厚,深受大臣们和其他皇子的敬重。应该说,如果朱标一直活下去,朱元璋死后一定会把皇位传给他,也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变”,也就不会有后来朱棣的篡权夺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年仅三十八岁的朱标很快就去世了,八月葬于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历史上关于朱标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被人蓄意谋杀的,有人说他是染病身亡的,甚至有人说他是朱元璋害死的,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朱标像
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了。朱元璋得到消息后痛哭流涕,朱元璋虽然心狠手辣,但六十五岁的他面对年仅三十八岁英年早逝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回归了一个父亲的本貌。从此朱元璋变得萎靡消沉,那个废寝忘食,精力充沛的开国皇帝不见了踪影。有人会问,贵为皇储的朱标怎么会突然死亡呢?朱标是被他人谋杀的吗?分析这类疑案,我们习惯分析作案动机,也就是太子死了之后谁获利最大。分析到此,一个可疑的人就浮出了水面,他就是秦王朱樉。
这个朱樉可不一般,他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巩固政权,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作为藩王。这个朱樉被分到陕西,号称“秦王”。那么为什么怀疑是朱樉谋害了太子朱标?因为朱元璋在建国后,把应天作为南京,开封作为北京,凤阳作为中都,但他对这几个“都”都不满意。这时有大臣说关中地区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可以一选。于是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去考察一番,别忘了关中地区可是秦王朱樉的地盘,而朱樉又是朱元璋的次子,地位仅次于长子朱标,如果朱标死了,他很有可能顺位成为皇储。如此看来,朱樉确实有杀人的条件和动机,那么难道真是朱樉做了手脚谋害了自己的亲哥哥?
秦王朱樉影视形象
我认为朱樉不可能谋害朱标,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朱元璋派朱标去陕西考察时朱樉根本不在自己的封地。在朱标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朱樉因为犯了过错被朱元璋叫到南京训话,他犯了什么过错?洪武二十三年的二月,朱元璋派颍国公傅友德在燕王朱棣的节制之下,发兵征讨北元的残余势力,由于想让王子们都得到实战历练,所以他让秦王朱樉、晋王朱棢都派兵将参加。可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棢都按兵不动,只有燕王朱棣带兵前去了,结果还打胜了,抓住了北元大将乃儿不花。号称“天下第一藩”的秦王朱樉居然不听他爹的号令,这问题可就严重了,战争结束后,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去实地考察一下,看看朱樉为何不听自己的号令。朱标去陕西考察回到南京后,极力为弟弟辩解,朱元璋这才听了朱标的话,放朱樉回到自己的封地。朱标从陕西回来后,朱樉才被朱元璋放回封地,因此,即使朱樉想谋害朱标,他也没有作案的时间和条件。
第二,朱元璋不喜欢朱樉,把朱樉叫到南京训话,这就叫隔离审查,朱元璋会选这样一个王子取代太子的位置吗?即使朱标有什么不测朱元璋也不会立朱樉为皇储,这一点朱樉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因此他并没有作案的动机。
秦王朱樉并没有因为太子朱标的逝世而受益,所以朱樉没有谋害朱标的理由。既然不是弟弟杀哥哥,那么谁又是朱标死亡的幕后黑手?这时就有人把怀疑的目光投到了朱元璋身上。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朱元璋即使再残酷,他会亲手杀掉自己的儿子吗?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朱元璋亲手杀掉自己的儿子,这不大可能,他们认为,朱元璋不喜欢甚至很讨厌这个儿子,为什么呢?据说朱标很肥胖,而且腿上有残疾,更重要的是,朱标不是嫡子,而是庶子。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马皇后实际上根本不能生育,因此不光是太子朱标,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棢都不是马皇后所生,都是朱元璋的庶子。既然是庶出,那选择就很大了,朱元璋完全可以选一个更优秀的,或者自己更喜欢的儿子做太子。朱元璋一旦动了这个心思,总是想把朱标这个太子的位置给废了,所以他就失去耐心了,总是挑毛病,脾气也很暴躁。正是朱元璋的这种态度,构成了朱标的死因。
朱元璋像
但我认为,说朱标是庶子不大可能,原因如下:第一,朱元璋坚决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公元1368年,朱元璋刚建立大明王朝就宣布:“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意思是按照规定,国家选继承人必须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如此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如果立一个庶子为太子,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第二,朱元璋急于立太子。公元1368年,朱元璋刚一建国就马上立年幼的朱标为太子。其实早在朱元璋刚一当上吴王,就马上立朱标为世子,这种急切的心情也能说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子。
第三,马皇后的地位不可撼动。朱元璋如此坚定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他在建国后,要么是等马皇后生了儿子再立她为皇后,这时候马皇后才三十多岁,这是有可能的,要么就是立一个生了儿子的妃子为皇后。但是这两种方式朱元璋都没有选,而是立马秀英为皇后,立朱标为太子,这也说明朱标就是朱元璋的嫡子;另外,马皇后死了以后,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这一点足以证明朱标就是马皇后所生。
第四,历史文献明确记载。史书明确说:“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这个陈迪是太平的一个富商,朱元璋在攻下太平之后,命令手下士兵对百姓秋毫无犯。陈迪认定这支部队日后能成事,于是拿出很多金银供给他们,还把自家的宅院腾出来供朱元璋使用,就这样,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就在陈迪家诞生了。
朱元璋影视形象
但有些人认为,那个在陈迪家生朱标的女人不是马皇后,而是另有其人。因为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的六月攻下了太平城之后,很快就被元军团团包围了,而且这期间太平一带战火不断,所以马皇后不可能到太平来给朱元璋生孩子。根据“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的记载,这些人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至正十六年的二月了,而朱标在前一年的九月就已经出生了。
持朱标是庶子的人主要依据就是朱元璋在攻下太平之后,马上就被元军包围了,所以马皇后无法进入太平给朱元璋生孩子。可是他们只说了月份,没有注意具体日期。朱元璋是元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二攻入太平的,而他被元军包围是六月初七,这中间还有五天时间,而且这期间朱元璋还有主动出击的战斗,比如他发兵过江打下了采石矶,所以这五天时间足够马皇后带着众将领的女眷进城了。
据明初人俞本所著的《皇明纪事录》记载,六月初七,元军把太平城紧紧包围,眼看攻上城墙,朱元璋亲率敢死队奋力抵抗。这时朱元璋身边一个叫次妃的女人建议朱元璋把城内囤积的大量金银都分给将士们,她说如果城破了,那留着这些金银还有什么用?朱元璋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于是把城内囤积的金银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将士。结果将士们士气大增,不仅打退了敌军,还俘虏了敌将。这个“次妃”是谁?总不会是朱元璋攻下太平后新娶的女人吧?只有五天时间,这也来不及啊,何况新娶的女人怎么会对城内囤积的金银了如指掌?所以我认为这个女人只可能是马皇后从河州带来的女眷之一。
明末清初学者毛奇龄夸马皇后,说这个马皇后非常有智慧,她断定朱元璋攻下太平后,很快就会被元军包围。结果果然不出她所料,朱元璋一攻入太平,元军马上封锁了长江的各个渡口,切断了他的后路。所以马皇后“不俟太祖命,急率诸校妻过太平”,万斯同的《明史》说的就更详细了。《明史》中说:“太祖克太平,后率诸将妻妾渡江往从之,既而元师断江路。将士内顾室家无离去者。”这段话意思说朱元璋攻入太平后,马上带领众位将士的妻妾进城,之后元军封锁了长江的各个渡口,断了朱元璋的后路。因为将士们的家眷都在城内,所以没人退去。
朱元璋影视形象
根据以上材料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有人说就是因为朱元璋不喜欢朱标,所以处处刁难他,导致太子朱标在郁闷和惊恐中死去。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不仅很喜欢朱标,还费尽心血栽培他,那么朱元璋是怎样栽培朱标的?
首先是让太子体察民情,就是朱元璋刚当上吴王的时候,朱标刚刚十二岁,朱元璋就让他回老家去祭祖。临行前朱元璋嘱咐朱标:“你从小生长在富贵之家,不懂得老百姓的疾苦。这次你回老家,要深入百姓,多体察民情,观察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了解他们的诉求,这样你才能体会我打天下的不容易。”
第二是早早地立太子。公元1368年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就册封马秀英为皇后,册封朱标为太子。一个开国皇帝刚一登基就册立太子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
第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太子。这些措施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让太子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他自己没读过多少书,根本不懂多少儒家思想,可是他却用儒家思想来培养朱标,那么他都是怎样培养朱标的儒学的?首先他让一些大儒轮流给太子上课,给朱标讲儒家经典;其次他让一些优秀的孩子陪太子读书,与太子一起学习讨论,激发太子的学习热情;另外他让一些品行高尚的人围在太子身边,构成太子的社交圈,经常与其讨论治国的经验得失、民情等问题。
第二是让他的朝廷重臣兼任东宫的领导。历史上常会有一群大臣围在太子身边,形成“”,与朝廷其他大臣对抗。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他让自己最信任的大臣李善长和徐达聚在太子身边,从而避免了朝廷出现党争。
第三是让太子朱标参加国家的管理。朱元璋在洪武十年,朱标二十二岁时下令,以后国家之事发给他的同时也要发一份给太子,之后把太子的处理的结果呈上给他看。很明显朱元璋这是要手把手教太子治理国家了。
关于朱元璋告诫太子如何治理国家,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仁、明、勤、断”。“仁”就是爱心,朱元璋要求朱标要有爱心,这样才能不疏忽,不暴虐;“明”就是判断事物的能力,朱元璋要求朱标不但要有主见,更要明辨是非;“勤”就是勤于政务,朱元璋要求朱标要勤于管理,不能贪图享乐,不能偷懒;“断”就是裁决处事的能力,朱元璋要求朱标不要受教条的束缚,在重大问题面前敢于决断。
综上,朱元璋对朱标抱有极大的期望,他把朱标当做自己的接班人,花费了大量精力悉心培养。但到了国家具体事务的管理上,父子俩就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第一,父子二人的标准不同。其实朱元璋本身根本不认同儒家思想,比如孟子有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是因为这句话,朱元璋下令孔庙中不祭祀孟子。可是他却从小用儒家思想来培养朱标,最后把他培养成了合乎儒家标准的接班人,这就埋下了父子之间矛盾的种子。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和太子断了同一个案子,然后他问御史袁凯认为他和太子谁断的对。袁凯委婉地回答道:“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袁凯意思说陛下您执法严明,而太子心地善良,有慈悲之心。
第二,父子二人人品不同。朱元璋有时候说话不算,他虽然要求太子治国要“仁”,但太子真的这样做了,他却不认同。比如太子的老师宋濂因为孙子参与了“胡惟庸案”而受到牵连,太子找到朱元璋替他求情。不想朱元璋勃然大怒,他对太子说:“我现在为你除害,你还不是皇帝呢,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这话太吓人了,太子朱标马上不敢再说了。
第三,父子二人政见不同。比如朱元璋把李善长一家满门抄斩,杀了七十多口人,太子朱标得知后找到朱元璋说:“父皇啊,你经常教导我,治国要‘仁’,你杀人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这里的“和气”不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而是指天地间有一种生命产生的条件和能量,这种和气一旦伤了,就会损害社会和大自然的生机。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朱元璋不懂,听完之后也没搭话,第二天把朱标叫来,往地上扔了一根长满刺的棍让他捡起来,朱标不知所措,朱元璋对他说:“你不敢捡是吧?我现在杀人就是把刺给你去干净了,以后你才好顺利接班啊。”没想到太子回了一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听了顿时暴怒,抄起身旁的椅子就朝朱标砸去,然后继续追打他。朱标见状赶忙跑开,突然从怀里掉出来一张画,朱元璋捡起这张画一看,立刻停住了脚步。什么样的画对朱元璋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原来画中画的是马皇后背着朱标逃跑,躲避陈友谅的追击。朱元璋一看此画,马上想起了自己当年和夫人在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怒气马上就消了,所以止住了脚步。
朱标为什么总是在怀里揣着这么一张画?这说明朱标成天生活在精神高度紧张中,说明他时时刻刻处在紧紧张张,小心翼翼中。以前母亲在世时,父子俩闹矛盾了,还有母亲在中间解围,现在母亲不在了,朱标把母亲背着他逃难的场景画下来,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要念皇后的旧情,关键时候放儿子一马,没想到今天真派上用场了。
可见,朱标的死因实际上是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朱标当了二十多年太子,他的父亲朱元璋对他又一直很严厉,他常年生活在父亲的高压之下,精神压力太大。正是这种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太子朱标心力交瘁,英年早逝。
比如朱标最后一次和父亲起争执,他从陕西巡视回来后,朱元璋派他和吏部尚书詹徽一起去审理一些案件。审理的结果,朱标主张赦免,詹徽主张处死,二人意见完全相反,争执不下,随后就去找朱元璋裁决。朱元璋站到了詹徽一边,于是朱标对父亲说:“父皇啊,立国当以‘仁’为本,得饶人处且饶人吧。”朱元璋听后诡异地笑了笑,对他说:“我现在是在帮你处理坏人,怎么?你想当皇帝了?”朱标听朱元璋这样说非常害怕,回去后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临终前,他对儿子说:“杀我者,徽也。”其实朱标心里很清楚他的死是父亲朱元璋造成的,只是有些话不好对儿子说。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了他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